開發廠商

Email: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面對不景氣的因應之道

書院導師林月雲學務長之夜

 

【文字記錄整理/黃怡上】

 面對隨時可能癱瘓社會經濟的金融海嘯,失業率越來越高,如何能更充實自己,讓自己更具競爭能力,已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然而面對如此經濟不景氣,為什麼仍有人不受景氣影響,脫穎而出?政治大學學務長林月雲以自身的生命經驗與同學分享面對不景氣的因應之道。

 

人生三溫暖中的鬥士

 出身台中望族的林月雲,因祖父從政無暇顧及家中產業,家道中落。然而生活困境並未就此打擊她。自台中女中畢業後,她如願考上第一志願台大外文,靠著家教薪水、救國團貸款以及起會標會度過求學階段。

 林月雲從大四就開始接觸職場,第一份工作是在貿易公司擔任主管英文翻譯的助理,畢業後進入外商公司工作六年,從秘書逐漸升至主管。之後隨丈夫搬回台中後也於公司擔任主管,由於喜愛教書,最後轉換跑道投入教職,於台中明道高中任教。

 在高中任教期間,林月雲仍期望繼續進修,並有著到大學任教的夢想。為此,她與丈夫變賣所有家產,提著四個皮箱毅然決然前往美國德州。當時三十初頭的林月雲對於這樣的改變,也有些遲疑。不過,最終還是堅持當初的理想,在美國攻讀博士。

 林月雲學成歸國後,投入大學教育。然而,在平順的教職生活中,仍有不少波瀾。2004年的一次心臟手術,讓她一度徘徊在生死邊緣。面對一個如此充滿戲劇性轉折的人生,林月雲笑稱自己是「人生的鬥士」。從這樣起伏的人生中,她更學會了面對變局的應對態度,學會如何規劃、完成自己的人生願景。

 

保有EQ,戰勝心境的不景氣

 對於經濟不景氣,林月雲認為「心境的不景氣」更加讓人憂心。如何能戰勝「心境的不景氣」?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與信心,相信自己不會被這波洪流所淹沒,如此一來,就能將「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減至最低。「如同位於長頸瓶中的螞蟻,在面臨底部不斷加熱的情況下,夠強壯的螞蟻才夠能夠通過細細的瓶頸順利逃開。」林月雲藉由故事的闡述,來勸勉大家建立自信、充實能力,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

 林月雲引用一句企管名言「IQ gets you hired; EQ gets you promoted」,並加以改良成為可以應用於大學生涯的一句話「IQ gets you a good degree; EQ gets you a successful life」。她認為很有才幹的人,因為自視甚高的緣故,不一定能夠成功,期勉同學要懂得如何讓自己保有高EQ。最後,林月雲更提出六個提升自我能力的六大心法,希望同學時時領略,並加以實踐。

 

提升自我能力的六個方向

 林月雲認為提升自己能力的重點主要有六個方向,分別是「自制自律」、「信心有方」、「目標清晰」、「迎向挑戰」、「專注堅持」以及「感恩回饋」。

 

「自制自律」掌握人生

 喜歡晨起運動的林月雲認為,能夠規律地在七點鐘起來運動的人會比較容易成功,因為相較於可能熬夜上網或看電視的人,他們懂得「自制自律」。而「自制自律」尚包含時間、金錢及感情上種種生活的管理。

 另外,「自制自律」也反應在林月雲的家庭教育上,她每年固定一次撥給兒子一整年的零用錢,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兒子能夠對自己的金錢做出規劃管理,進而學習規畫自己的人生。林月雲更表示從對家庭的責任、感情上的管理,都能看出一個人「自制自律」的表現。

 

「信心有方」有勇有謀

 「信心有方」中的「信心」,是勇氣的表現。林月雲認為當我們不知所措時,應要有勇於嘗試的態度;「有方」則是指解決問題的能力。她以自己兒子在歐洲自助旅行遇見的日本人為例,指出日本人即便在英文不通的情況下,仍前往歐洲自助旅行。儘管他們有溝通上的困難,但他們知道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並不害怕。以此,林月雲勉勵所有政大人,對自己的能力應該更有信心,不要害怕改變,並用這樣的態度去做對社會更有利的決策與行動。

 

「目標清晰」投注熱情

 林月雲回想自己剛上的大學的時候,也覺得自己「真的很菜」。過去因侷限於對教科書的研讀,對其他知識沒有多加涉獵,於其它同學相較,總覺得自己有所不足。於是她開始為自己的每個暑假都訂定一個學習目標,除了主題式的閱讀外,還包含縫紉、烹飪、插花、中國結等,努力培養自己的週邊知識。

 林月雲表示若對每一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就能讓自己有努力的方向及熱情,進而做到時間的管理。除了訂定目標外,「清晰」則使自己能因時而變,而非一味固守,失去先機。她也強調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意見領袖,不要盲目從眾,遺忘初衷。

 

「迎向挑戰」自信飛揚

 對於「迎向挑戰」,林月雲認為可以利用系統性思考的思考模式,全面性的推敲琢磨自己的將來與挑戰。她希望大學部的同學能夠嘗試著自我挑戰,常常與自己對話,才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才能一步一步踏實地向目標前進。腳步站穩,自然就不害怕外界的挑戰。

 過去在職場從秘書升任至主管的經驗,就是一種自我挑戰的歷程。林月雲更表示自己在完成個人的工作之後,也十分願意幫助其他人,像是打包、畫圖甚至是掃廁所等等不同的工作。她以為樂於接受任何形式的挑戰,無形中也在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

 

「專注堅持」金石為開

 林月雲認為目前同學們最大的困擾是活動太多,以至於無法真正做到「專注堅持」。因為時間與能力的限制,她建議同學應該要選定自己所感興趣的東西特別投入與堅持,不要半途而廢。林月雲也指出美國的大學在審閱申請者的履歷時,對於「社團參與」的要求是深入,而非廣泛。從這裡即可看出,大學生所需要的不只是勇於接受挑戰、嘗試,更要及早發現個人興趣,並投入心力,才能小有所成。

 

「感恩回饋」,分享付出

 最後,林月雲以「感恩回饋」作結,希望同學在成就自己的同時,能回歸團隊,使整個團體更美更好。她也以親身體驗,說明團隊精神的重要。一個月前她去武漢參加「學務長會議」,飛機抵達當地時已是深夜,原以為不會有人來接機了。但是當地的學生在沒有領工讀金的情況下,卻仍熱情的在機場守候,第二天也有一批批學生,下了課便來排班當義工,這點讓林月雲感到相當感動,也體認到台灣與中國學生的不同。林月雲觀察大陸學生對於團體活動十分投入,視參與、支援為重要歷練,同時也不突顯自己標榜個人,而是將自己視為團隊的一份子,無私心的一起完成團隊任務。她認為這種出自於回饋與分享的精神就是服務,就是團隊精神,相當可貴。

 

最深的期許

 演講的最後,林月雲以「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勉勵所有同學。同時,也別忘了時時修練六大心法,不要害怕「經濟不景氣」,更重要的是要好好思考該如何建立自信、以自律的態度掌握學習方向,並投注熱情,充實自己的能力,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且不忘帶動團體成長。如此一來就能站在制高點,笑傲「經濟不景氣」的滾滾浪潮。

政大40年 中文系教授王文顏話家常

【文字記錄整理/彭楚云】

 「待在政大四十年是什麼樣的感覺?」面對同學的好奇,文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文顏娓娓地細數他在政大的點滴。

 王文顏老師在民國五十九年進入政大中文系當大一新生,至今年暑假結束,即將屆滿四十年,其中畢業了三次,拿了四張證書,三張是畢業證書,一張是教授證書,就此種下了與政大深厚的緣分。就讀研究所期間,藉著批改空中行專作業(政大附設)、領取公費和獎助學金過生活。博士班期間,曾經同時至三所學校擔任兼課老師,一個禮拜要往返中壢、台中許多趟。民國七十二年畢業,其後分別到台中靜宜大學任教六年,高雄師範大學任教一年。王文顏說:「在政大,民國七十二年之前我是學生,七十九年返校任教之後我是老師,因此我的生活圈就是校園,很單純,與政大的情緣最深厚。」

 對於政大的記憶,四十年前的校門如今已大不相同,然而校園裏頭還是保留了幾處幾乎未改變的建築物,像是志希樓、果夫樓和四維堂,王老師笑說:「這些都是老校友的記憶,保留舊樣子,讓校友有舊情綿綿的歸屬感。」

 與政大一同走過的歲月四十年,王老師認為政大的體質有二次最大的變化,其一是由過去的黨校轉變為普通大學,民國七十年代,政大已經完全沒有黨校的陰影;其二是學校的運作制度化,民國八十年代之後,政大的各項校務發展,都朝向制度化方向邁進,包括校長、院長、系所主管的產生,各項行政業務的透明化等等。現在政大展現的是多元、尊重的精神,學校各階層在做決策時,都會集思廣益,避免過於主觀專斷。

 

站穩腳步,選定方向

 王文顏說:「就讀不同的科系有不同的專業,將來的發展也不盡相同。」他舉了二個例子,其一是政大前校長鄭丁旺先生,鄭校長是政大會計系的校友,他剛從國外深造返校任教時,當時台灣缺乏會計方面的專業用書,因此他就引進了許多會計方面的原文書,經過教學相長之後,出版一系列的大專用書,影響極為遠大,聽說到現在為止,全台灣的大專會計用書幾乎都還是使用鄭校長的版本。

 另一位是王老師的同學潘思源校友,潘先生近日捐獻鉅款給政大,他是高雄人,爸爸從事拆船業。民國五十九年,潘先生考上政大中文系,大二轉至新聞系,畢業前就出版一本《拆船史》。後來他到美國深造,學成之後從商,在美國和中國大陸都有很順利的發展,尤其在房地產、飯店經營、傳播事業、古物蒐集等方面,成果最輝煌。在古物蒐集方面,他擁有數以萬計的善本書,是目前全世界私人收藏最豐富的典藏者。潘先生不只蒐集善本書,而且還愛不釋手的鑽研善本書,所以他不但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而且在古物專業方面,也是卓然有成。

 王老師也談起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他的先人都是文盲,父親是礦工兼佃農,家境貧寒。王老師上小學時便是家中學歷最高的一位,進入小學後,他覺得老師好偉大,便立志要當老師,「讀國小時想當國小老師,讀中學時想當中學老師,讀大學時想當大學老師。」就這樣一路求學,一路朝著目標前進,最後達成心願,在大學任教。所以他勉勵同學,「找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在大學四年做最好的規劃。」大學生涯的前兩年要瞭解自己、瞭解外在環境,後兩年準備、執行。

 王老師也表示,大學階段要有敏銳的認知,衡量自己適不適合做學術研究,若是,則可朝向學術方面發展,大學畢業後繼續攻讀碩士、博士。若決定要投入社會,往事業方面發展,大學畢業後就不一定要繼續深造、拿學位。二條發展路線很不相同,必須認識清楚,才不會在求學階段,進退失據,落入舉棋不定的窘境。王文顏表示,若學生對未來的方向明確,則未來大都能有相當好的成就。

 另外,在大學期間,有許多同學會一邊打工一邊讀書,王老師認為大學生「不要因為看別人有打工而去打工」,他認為打工首要考量是「需不需要這個經濟來源」,否則將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歲月用在打工,藉以賺取微薄的金錢,那是最不智的行為。

 現在大學畢業生普遍存有就業困難的憂慮,因此造成在學時期學習的困惑。王老師則建議同學:畢業後,若能「學以致用」,這是幸運的,而「學非所用」,也是常態,不必膠柱鼓瑟,死守本行,因為學哪一行不一定就非走那一行不可,換一條路,說不定更平順寬廣。現在是多元社會,很重視跨領域學習,在學期間如果預先好好自我安排,跨習一、二個領域,不但可以開拓視野,增強信心,而且是在為將來鋪路。總之,機會是留給有充分準備的人,與其患得患失,不如多方面充實自己。

 

時時磨練  開創前程

 王老師長期擔任導師工作,他語重心長地提醒同學,在校期間一定要迴避四件事。第一、毒品,「一但染上癮就沒完沒了」,許多作姦犯科的惡行,都是起因於毒品,千萬不能因為一時的好奇心而誤入歧途。其次是「賭」,所謂「賭」,不一定是賭場,還包含網路、電玩等,他說以前曾有學生耽溺電玩,花光註冊費、生活費,父母不得已將生活費交給導師代為保管,再按時分批轉交給該位同學。第三是宗教和政治,他表示,大學時期應該多多學習「政治學」、「宗教學」,以期對「政治」、「宗教」的本質有充分的理解,至於「政治主張」或「宗教信仰」,那是個人的自由範疇,因人而異,彼此尊重是基本態度,學生應該避免因宗教或政治的議題而引發不良後果。最後是八卦,「八卦有時候聽聽就好,不要涉入,更不要強出頭。」談戀愛幾乎是同學們現在必修的學分,起居學習,任何情境都充滿戀愛的議題,王老師建議,多聽、多看、多思考,但最好少談論,少傳播,少「長舌」。

 「好的環境不見得是最好的教育環境」,王老師認為現在政大書院的規劃,一切軟硬體設施,都是把最好的提供給同學們,希望同學們在良好的環境中茁壯成材。但他也疑慮,「把最好的物質提供給同學,是否就能培育出最好的學生?」王老師笑說,他大一時,住八人房,四個上下舖,床舖搖搖晃晃,上舖的欄杆損壞,有同學睡到半夜掉下來,可見設備很差。加上當年政大飽受淹水之患,常導致課程延宕。這樣的政大經驗,其實反而有磨練的功能。就像許多大人物,他們培養孩子,都是將孩子送往困難的環境,「惡劣的環境有時反而是最好的鍛鍊場所」,優秀的水手來自驚濤駭浪,沒有酷寒天候,就沒有撲鼻的梅花香味,道理是一樣的。

 活動最後,同學們踴躍提問,尤其對王老師平日生活充滿好奇。「平時教授在講台上授課,不知教授日常生活是怎麼樣子?」王老師則笑說:「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換睡衣睡褲,然後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你們父母是什麼樣,我就是什麼樣。」幽默風趣的回答,讓在場的同學哈哈大笑。

 有同學知道王老師曾經熟背《孟子》,對於這樣的動機非常好奇,老師則勉勵同學,他因為要準備研究所的專書考試,《孟子》是他選定的專書,要考好成績,把《孟子》三萬多字背熟是必要的。他認為要學好一門知識,一定要下苦功夫,「要做一件事、要學什麼,一定要付出一定的心血。」唯有下過工夫,才能把知識學好。

 最後主持人提問:「若再二十年,會希望看到政大的改變是什麼?」王老師說現在學校發展通常會以一個好學校為標竿,目前校長訂的目標是「東方哈佛」,但王老師以莊子「神龜將曳尾於塗中」的寓言故事為例,「希望政大是政大,具有存在世界的真正價值,不當別人的影子。」透過王文顏老師的座談,讓在場的同學對政大數十年來的改變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而王老師的求學歷程和經驗分享,也讓同學對於未來的規劃得到許多珍貴的啟發。

廣博的知識與成功的人生:錢致榕教授之夜

 

【文字記錄整理 傳播學程王予埕】

 「錢致榕教授的人生價值在於,把自己人生的成分,透過參與把異質性的東西結合在一起。結合的方式有一個是知識,特別是廣博的知識架構,能把事情整合起來。」林從一老師開場如是說。

 

要做知識分子,而非知道分子

 當今台灣社會不乏為非作歹的人,那些違法的人普遍上過大學,傷害社會大眾對於教育的期待。演講開頭,錢致榕教授便問:「什麼叫做知識分子?」

 字面上,知識似乎便是「知道」與「見識」。「很多人以為凡受過教育,就算是知識分子。但受教育頂多是擁有了資訊,頂多是知道分子。」想成為知識分子,得先把「資訊」消化成可以活用的「知識」。錢教授強調,「知識份子一定得超越個人的利害,具備社會關懷。唯有如此,社會整體才能進步,知識分子也才能得到社會的尊敬。」

 

大學該學什麼? 讓自己有發言權

 錢教授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大學非學不可的是: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遺傳學、古希臘史、莎士比亞、微觀經濟、會計、哲學、心理。理由在於「不管哪個系,三、五年後有三分之二的人會變成小經理」,主管階級不同於底層的職責在於「管人」和「管錢」。管人仰賴個人的社會經驗,是課堂無法給予的。「但要管,首先一定要會管帳,學會計能讓你看得懂帳目。」

 而環保、全球暖化、健康保險、能源等等科技議題,皆與人類切身相關,我們必須詳加理解。錢教授告訴我們:「做一位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我們必須是兩條腿走路。若不懂理科,凡涉及科技的,你就沒有發言權。」

 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每四、五年知識就會增加一倍,也淘汰得很快。「怕二十年後會被炒魷魚,就得先學二十年後的知識。」我們得工作多少年?錢教授算給我們聽:「因為少子化,每年就業的人少,退休的人多。現在是六個人養一個人,未來可能是兩個人養一個人,多半要七十歲才能退休。」換句話說,我們有五十年都得身在職場。

 全球化的時代裡,資金到處流動。比如這二十年,台灣的生產業都移去了大陸,從前做工人、工頭、設計師、技術師的也都離開了,生產業在台灣消失得乾乾淨淨。「除非一輩子賣牛肉麵,否則,這一生你得準備改行。」但是,現在賣牛肉麵,恐怕也沒機會了,因為麵攤已開得整街都是。那麼,我們得有自創產業的能力。

 我們必須思考未來的五十年需要什麼知識。「學習範圍越廣越好、基礎打得越深,自學能力越強,知識框架了解得越多,這就越好。」錢教授建議我們,先列出想選的課,若學分太多就自修,「將來的人是越來越少,所以只要能力夠就能找到想要的工作。」

 

不論專精或廣博,學習方法才是重點

 大學生最常見的困惑就是:「我不想為了日後的工作而唸書,想發展自己的興趣。只是,但如果樣樣都要,是不是什麼都得不到?那我到底該學什麼?」

 「我想要開一門課,叫『自學學』。」錢教授認為,不論專精或廣博,重點總是學習方法,「我以跟你們打一百萬個賭,大考後,你們會忘掉所學的百分之八十。儘管如此,上課卻還是有用的,因你學到了最關鍵的東西:『方法』。」他舉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讓大家思考,頭上有多少頭髮,要怎麼估計?「我們可以假設每一平方公分的頭髮數是一定的,密度是固定的。」因為面積乘上密度就是頭髮數,只需要估算頭髮覆蓋處有多少平方公分,沒覆蓋處又有多少平方公分,而頭的表面積可以用鴨舌帽來換算。

 「我們還可以換個辦法,你知道每次洗完頭掉幾根頭髮呢?」有一次,錢教授演講,有一個老師說自己每天數有120根,「假設每天掉一百根,你猜有頭上幾根頭髮?」有同學回答七八千,這樣一來,豈不是七、八十天就會掉光嗎?大家哄堂大笑。「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頭髮每天長多少?每個月三公分的話,四十五公分就要花十五個月,所以大概是七八萬,差不多了,可以掉兩年多。」「我們把這種種想上一遍,即使沒真正研究過頭髮學,憑這幾點訊息推敲看看,再搭配另幾種方法,結果若還是差不多,把握就大了。」

 

學問的相通性

 錢教授的學術成就成績斐然,不只在美、歐各國從事高能物理實驗,也在世界著名物理雜誌上發表論文也有三百餘篇。教育方面,錢教授開過三十幾門課,獲得過好數次最佳教學獎;他更重視中小學教育及科技發展,曾推動過美國的地方教育改革,一九八八年,也應聘赴港,協助創立香港科技大學,任首屆理學院長、代副校長。

 大家一定很納悶,為何錢教授能做這麼多事情?而他和歷史教授一起發表的文章裡,物理和歷史又有什麼關聯?錢教授認為,這兩門學問是相通的:「什麼是歷史?它就是人類這三千年來的文明;什麼是物理?它就是宇宙這一百三十七億年來的演變,它們是同一件事,雖說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更寬廣。」

 太史公說歷史是「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物裡也是研究從過去到現在,自然和人類的關係。「儘管課題有異,方法卻相同。」一旦學問進展到了某一程度以上,學科的分野就漸漸泯沒了。「第一,學問都沒有盡頭,都要聚精會神,都曠日費時。第二,要需要宏觀的學術視野,別擔心一兩年間我們的研究領域亮不亮眼、新不新鮮,而是問五十年、問一生的時間夠不夠完成我們的志業?」

 對物理學來說,宏觀是一種研究信念,但人文科學的慣例則是,從大學到研究所、博士的論文題目總越來越刁鑽,越走越窄。「我們應該要每三五年就跳出來,現在看見玉山就研究玉山,過幾年又跳出來,發現一旁還有更高的喜瑪拉雅山,就改研究研究喜馬拉雅山。」以剛才估計頭髮數量為例,先宏觀地以邏輯推演去思考計算方式,再微觀確切計算數量,錢教授故意舉「頭髮有幾根」看似和學問不相干的問題來證明各範疇的研究方法都要以宏觀作為主軸。

 

知識份子應有的態度

 「我們常照鏡子,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不過鏡子只能照見長相,無從法照見個性,「個性要在人際相處間慢慢摸索,慢慢開始。」

 呂氏春秋是兩千五百年前寫成的,錢教授說「但是,我若換掉其中的人名,它簡直就是明天中國時報要刊的。」自然已改變了這麼多,但人的本性卻沒有改變,過去對人性的洞識也就依舊實用。

 「不管做任何事,都該死心蹋地、一往直前,這是否就是你要的研究、你要的女朋友,過了這一陣子再問。」錢教授告訴我們,如不是完全沒興趣,就紥紥實實地唸過你的這一門功課。畢竟很可能你投入了,才能發現它的趣味。「也可能你深深投入了,一年後仍然不喜歡。但這是一大收穫,表示你真的不喜歡,就像交女朋友,可能要花上六個月,才發現興趣真的不一樣,對她說『我們合不來』才是真的。」

 「培養一批關懷社會、關懷人類的知識份子是重要的。當他們追求個人成就,同時也記掛著社會整體的幸福,才讓大家一起越來越好。」真正的知識份子不只是成就個人,更能造福社會,因此,歷史上即便社會不景氣,還是有人願意投資辦大學,認為知識份子的教育是不可中斷的大事。錢教授秉持的培養人才理念是「不只是單純地教授知識,更要向你們傳達該運用這些知識為社會造福利的觀念。」

 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別忘了這是整個社會於我們的支持、鼓勵,要記得怎麼回饋社會。身為一名知識份子,不該只是注重個人發展,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光陰的故事

書院導師副校長林碧炤之夜

 

【文字記錄整理/曾依品】

 現在的大學生活多采多姿,卻也在不知不覺中迷失了求學方向。現任政治大學副校長林碧炤在政大書院的邀請下來到山居學習中心,與同學們談談30年前的大學生活和現在的大學生活究竟有何不同。

 

回溯好時光,三十年前老政大

 副校長從小在台南長大,十八歲時到政大就讀是他第一次來到台北。副校長提到,當時政大的校園較現今規模小得多,當他與父親初次來到校門口時,都嚇了好大一跳,沒想到「這竟然就是政大」。搬進男生宿舍以後,第一次見到蓄著一頭長髮的僑生,原來對方是自己的室友!由此可以看出甫上大學的副校長對初次成為大學新鮮人感到驚奇。

 

 三十年前的時代沒有電腦和網路,就連交通也非常地不便。林碧炤回憶起當年的娛樂活動,除了到四維堂看電影,再不就是爬山和打撞球。「當時撞球非常流行,出了政大校門,整條街都是撞球店」。難以想像現今商店林立的指南路二段上,竟然佈滿了「彈子房」,而且,就與政大校園比鄰而居。

 

 當時有許多時間可以參與課外活動,像是傳承至今的文化盃、話劇公演、校慶活動或是參加社團。林副校長說,參與這些活動有很多好處,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安排活動時考慮人、事、時、地、物的訓練,對未來畢業後撰寫企劃案很有幫助。

 

倏忽而逝的光陰,滿是對政大的情感

 

 「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感謝政大」副校長如是說。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他能夠拿到學位、娶到太太都是因為在政大求學的關係,因此對於政大有深厚的情感。這一段倏忽而逝的光陰,卻滿載著政大帶給他的幸福回憶,雖然過去外界曾經多次延攬副校長,但他卻放棄高官厚祿,仍選擇繼續留在政大教書。

 

 林副校長到底有多麼熱愛政大呢?從他和同學們分享的一件趣事可以看出端倪。林碧炤說,在他的孩子還小時,假日他都會帶著孩子們到戶外踏青。有一天,全家人都坐上車子,準備要出發了,孩子問:「爸爸,我們今天可不可以不要去政大?」他才猛然發現,原來他帶小孩出外踏青,都是到政大爬山!孩子不解地問:「爸爸你每天上班都到政大,假日也到政大,你這麼喜歡政大呀?」林碧炤微笑提起這一段,原來政大早已融入他的人生,成為生命的一部份了!

 

揮灑青春,就是知識UPDATE

 「年輕真是太美好了。」林副校長和在場的同學分享,年輕就是本錢,是一段必須珍惜且把握的時光,不過,現在時代不同了,初出社會的年輕人換三、四個工作是很正常的事,畢業後工作的領域與大學所唸的科系也不一定相同,所以他建議年輕學子,不要把人生看得太緊張,反而應該趁著年輕「好好玩」。但是,還是要依照自己個人的狀況、能力與興趣做好人生規劃,如此一來才不會白費了美好的青春。

 

 林碧炤提到,同學們可多多閱讀週刊或報紙,尤其是英文報紙,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試想,若同學們每個月看一本書,四年下來累積的量是非常可觀的。他也建議同學,在大學四年中,可以規劃看五到十本的經典著作,無論是中國的或西洋的皆可,並且適時搭配最新的知識,做好讀書的規劃。看來,身為新時代的學子,不僅要努力揮灑青春,更要不斷替自己的知識「UPDATE」,才能跟上潮流。

 

 英國大學生有三個讀書的基本面向,即PPE(哲學、政治、經濟),副校長勉勵在座同學們,若對哲學、政治、經濟三個領域不夠熟悉,可以詢問該系同學,在每個領域內各挑兩本到三本經典著作閱讀,以便在這些領域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提升自己的「PPE值」。

 

 雖然現今電腦科技進步,但是知識仍然在書裡。同學們唸書還是應該要回歸閱讀的本質,透過閱讀書籍,把書本內的東西讀通,才是吸收知識最好的方法。副校長建議同學們可以在念完書後,將書本蓋上,想一想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並且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本書的內容寫出來,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是讀通了。讀書其實是需要反芻的,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並不見得真正了解書中呈現的意涵,但若能以自己的話進行闡述,縱然內容與書本有些出入,卻表示已能夠領略到其中精髓,這才是真正建構了自己的知識。

 

SHOW出自己,興趣與溝通能力混搭

 副校長勉勵同學,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個性會改變,環境也會改變,但每個人一定都有屬於自己的內在特質。透過對自己個人特質的了解,進而找出自己的興趣與嗜好,對一個人的興趣擴充有很大助益。培養出自己的興趣,對於專業之外的就業與競爭也有更大幫助。大學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及幫助學生塑造一個人的典範行為與觀念。副校長說,他發現政大培養出來的同學大多具有關懷的心,同時也積極參與各種至工的活動,對國內及國際社會都很關懷。因此他希望同學們能注意大學生活的三大重點「讀書計畫、社團活動、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且配合大量的書籍閱讀,讓自己拓展更多人生經歷與體驗。

 

 談到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林碧炤提到,現在的宿舍生活與以往不同,同寢室的室友回房後都各自使用電腦,溝通對話的時間變少,容易產生溝通上的問題。所以他希望同學們注意與人溝通的重要性,有機會可多增加與室友、同儕之間的互動,並且多關懷自身週遭環境、了解社會,也鼓勵同學參加志工性質的社團,可得到不同的體會與經驗。來到臺灣的外國人總說這是一塊很有人情味的土地,副校長希望同學們不僅是會念書的高材生,同時也具備優良的溝通能力與關懷他人的品德,對於在政大的日子,這是現在可以的事。

 

面對人生:平凡中務實找樂趣

 林碧炤在此次座談中也與同學們分享他的人生哲學,即「從平凡之中可以找到很多的樂趣」。他說,有一回遇見友人,友人納悶問起他,怎麼常看見他在買菜、坐公車,他回答:「若我不買菜,就不會知道民間疾苦。」副校長以此勉勵同學要有一顆關懷的心,相信社會是有希望的,抱持著充滿希望的人生觀,生活才能精神抖擻的繼續下去。

 

 其實要讓生活簡單化不困難,重點在於讓自己從平凡的事物中學會享受。從關懷身邊與生活周遭的小事物開始,體驗生活的每一部分。很多事情要能務實地處理與看待,作夢要作一個可能的夢,並盡量培養自己預見未來的判斷與預知能力。雖然這是較困難的事,倘若可以做的到的話,對於未來的生活規劃也較能得心應手。

 

 副校長這次開放了許多時間讓同學們自由發問,面對同學的問題,副校長皆詳細認真回答。有同學問,遇到挫折時副校長怎麼調整自己,並從中學習、成長?副校長回答,當他遇到挫折時,無論如何都會儘量往好的地方想。做事情的基本態度就是先弄清楚事情本身,再把問題的本質找出來。

 

 「不隨便聽信消息,一定要有證據」,雖然以這樣的原則處事,會很忙很辛苦,但他認為堅持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副校長建議同學,培養自己擁有一定程度的抗壓性,學習如何應付危機,以及即將面臨的經濟、失業問題。若是遭遇困難,也可尋求老師或心諮中心協助,千萬不要單獨面對。人生平凡時,要學會找樂趣;人生挫折時,要學會更積極。副校長以他三十年的光陰,替學生細數了一個「政大人」擁有的寶貴經驗,更讓政大學生明瞭,在政大的日子可以這樣過。

金融老兵的建言

書院導師新光金控高級顧問梁成金演之夜

 

【文字記錄整理/黃怡上】

 畢業自政治大學商學院國貿系第一屆的梁成金,受到政大書院的邀請,來到山居學習中心與學弟妹分享他在金融業服務的經驗。自稱「金融界老兵」的梁成金,在高職畢業後,於一九五七年考進彰化銀行;政大畢業後於一九六三年考進中央銀行,先後服務三十餘年,從基層累升到副總裁。一九八五年曾創辦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擔任首屆總經理,一九九二年~一九九五年於經建會服務擔任副主委,之後先後任職於農民銀行、交通銀行、合作金庫、臺灣新光銀行,均擔任董事長,目前擔任新光金控高級顧問。

 梁成金說「我們當時讀書風氣很好,除了唸書以外就是運動。」回憶起當年大學生涯的梁成金,提及自己剛進政大的時候,心裡想的是如何增進國人生活水準,立志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又因為從小喜歡寫作,曾經一度想過要轉至新聞系。最後梁成金在志向與興趣之間選擇了志向,也因此對於銀行業有著一份使命感。憑藉著這份使命感,讓梁成金在金融界將近50年的歷程中,雖碰到不少挫折卻也願意堅持下去。

 

50年金融界的歷練

 梁成金認為金融業有兩種特質,一是公共性質很強,二是具備高度槓桿性。在經驗的累積下,梁成金認為銀行經營的理念應該具有樸實、正直、穩健、永續經營等特質,而在經營上則要注意其安全性、流動性,營利性、資產品質等。

 一九六○年代,梁成金經歷了台灣股市的大崩盤。一九六六年台灣發生第一起金融機構倒閉事件,也就是台北八信,梁成金親眼目睹存戶因恐慌而瘋狂擠兌的情形,印象至為深刻,深切體認金融穩健經營的重要性,甚後又發生國光人壽倒閉的事件。

 一九七○年代,台灣經歷兩次石油危機,政府採取多項措施後安然渡過,在金融體制發展方面,先後建立貨幣和外匯市場,同時中央銀行也在公開市場操作,以調節工商業及銀行的資金。

 一九八○年代為多事之秋,其中台北十信、亞洲信託、國泰信託的倒閉,導致兩位部長引咎辭職,卻也因此迫使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當時台灣的金融局勢相當不穩定,貨幣政策在鬆與緊之間,分寸極難拿捏。一九九○年的政爭,曾使資金大量流出海外,為安定民心,政府曾大量調節外匯市場,以穩定匯率。

 一九九六年,台灣順利產生首任民選總統,卻也發生首次的台海危機,民眾信心大受動搖,迫使央行總裁出面信心喊話才止住貶值趨勢。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台灣挺住了,韓國則受到重大打擊。一九九二年開放民營銀行的政策,卻造成了台灣本土性一九九八年的金融風暴,影響至今仍舊可見。

 梁成金表示,陳水扁總統任內有兩次金融改革,第一次提出了二五八政策,目標在兩年內將逾期放款比率降到百分之五,資本適足率提高到百分之八,結果確實做到了;但第二次金融改革,欲在兩年內將十四家金控整併成七家,限時限量,至今仍舊未果。

 

預備與防範,因應金融海嘯之道

 「從二○○七年便出現金融海嘯的徵兆,到現在大家都在懷疑金融海嘯是否到了底。」梁成金將金融海嘯的種種說法,依照英國金融周刊總結為,是資本主義的崩潰,也有人指出這是華爾街的貪婪心理所致,亦有人歸咎於全球化下儲蓄與支出的不平衡,還有人將之肇因於一九八零年代以後的金融衍生性產品所造成的連鎖效應,又有人認為是貨幣政策太過寬鬆導致,或者是金融機構太龐大而無法任其倒閉,另有部分人士認為是信評機構不實評價誤導,或是姑息銀行家的結果。以上各種論點在在突顯了金融海嘯的發生並非單一性的原因,而是有著多面向的複雜因果。

 現場同學亦向梁成金提問請教:「亞洲金融風暴等皆是不可預測的事件,要怎麼處理?」,他引用蘇洵《管仲論》:「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認為所有事情的發生都一定有其蛛絲馬跡,因此,也更突顯事前準備的重要性。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梁成金建議學弟妹面對事情都需要預做準備,要隨時準備好最好的答案,如同孔子所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所以一定要追求最好的答案以因應將來的事情。

 同時,也要深切體認孫子兵法所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之含意,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做最好的掌控,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人生金句,點滴在心

 在演講的最後,梁成金將自己的人生體會與經驗,化作句句金言,希望能對同學有所啟發。

 梁成金表示,在金融界服務的這段時間,自己在存款保險領域的投入,使他感到自豪;另外在中央銀行工作時期,對於貨幣市場的建立與公開市場的操作,也都讓自己感到很欣慰。面對一路走來的金融界人生,梁成金覺得自己是「四十而惑」。從四十歲以後身體出了許許多多的毛病,讓自己對生命感到很困惑。除此之外,他也認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自己在工作上最大的遺憾就是人際關係的處理有待加強。在遭遇過一些不順遂之後,現在的體認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怎樣做到吳稚暉先生所言:「用好人、交好友、讀好書。」值得大家深思。

 在閱讀方面,梁成金覺得方法因人而異。就他自己而言,每週固定看兩種經濟性雜誌及每日看八份中英文報紙,培養固定而持續地接觸時代的脈動,才能與時俱進。

 在健康方面,梁成金向學弟妹強調運動的重要。因為工作關係曾經罹患肋膜炎的梁成金每天都會固定健走七千步以上,對飲食方面也開始多有思量。最後,他向在場的同學提出『人生三個H』的想法,就是Hope, Health, Happiness三者具備才能使身心靈都健康,身心靈都健康以後才能真正感到快樂。

 善於引用中國經典名句的梁成金,同時也勉勵同學「無欲則剛,有容乃大」,強調人要知足、要無所求,正向思考、向前看,才能成就無限大,「要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在於眾,斷在於獨」,鼓勵同學縝密思考,做對的事,堅持努力去做,一定會成功。

我的大學故事

書院導師吳思華校長之夜

 

【文字記錄整理/黃怡上】

從大學到未來

 畢業自政治大學企管所的吳思華校長,在政大書院的邀請下,來到山居學習中心與同學分享他的大學故事,以及這段生活對他後來人生的影響。

 吳校長於民國62年自師大附中畢業,並考上交通大學應數系。就當時他的感覺,交通大學是一個小小的學校,一屆只有八班約四百人,整個大學不超過兩千人,與現今動輒近萬人的大學不同。當時交大的特色以工學院為主,學生也以男生為大宗。吳校長記得當時全屆僅八位女同學,因為學生性別比例懸殊的緣故,使得交大成為一個特別的大學環境。

 吳思華校長在大學期間即開始思考個人的就業規劃,他認為到電信局工作較有保障,因而從應數系轉念電信系。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電信系所學的知識,仍建立在通話必須在手動抽線的交換機架構下,相當原始。而工程師的生活與個人志趣有所出入,因此經常思考,也因此為人生帶來另一番風景,到政大企管所求學,開始另一段學習生涯。

 吳思華校長表示當初之所以選擇政大企管所,主要是因為政大企管所開放非本科系的畢業生報考。另一方面,他在大學時對於社團投入甚深,加上相關的活動籌辦經驗,也讓他於選擇校系時,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準備與投入:豐富多元的社團經驗

 吳校長回憶起自己的大學生活,表示自己對於社團的投入更勝於課業。對於當時本科系的課程印象,多停留於坐在教室裡抄寫老師在黑板上的解題過程,然後再完全背誦下來。相對於社團生活,他有許多鮮明的記憶,也從中學習到多面向的知識與經驗,也深深影響到後來研究所的學習、甚至是教學與行政上的處事風格。

 答辯開始 編輯大腦

 「辯論是相當重要的學習經驗。」曾參與辯論社的吳校長如是說。雖然本身並非辯論社的第一線社員,他仍主動參與辯論賽。因為參與賽事,事前需要做好周延的準備,而在準備的過程中,除了準備好自己一方的論點外,同時還需要準備另一方的內容,設想所有可能的問題,去做最適當的回應。在辯論賽的反覆準備與練習中,吳思華校長學習到看重事物的多面性。每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面向去了解、去解決。因為我們往往因過於熟悉而忽略了事物的多元可能,甚至陷入死角而不自知。另外,因為參加辯論社,也學會了如何以精準的語言,清楚表達與回應。

    另外,吳校長也是文藝青年,曾參與《交大青年》的編輯。他表示當時《政大青年》在校際之間也十分有名,當時還曾來政大向《政大青年》取經。在編輯《交大青年》的過程中,他學習到文字表達的藝術,以及如何編製出一本書的能力。也因為《交大青年》,吳校長有過一次特別的經驗。民國六十四年,吳校長參與了一場北區各校編輯的座談會,各校的編輯對於當時的政局情勢都做些分享。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特殊,此舉還引起學校訓導長的注意,認為他參與非法組織,並要求之後不准再參與類似活動。

   

梅竹拔河 聯誼企劃

    而最讓吳校長感到突破且極具影響的社團則是學生會。而在參與學生會的過程中,他對於兩項活動的籌辦特別印象深刻,一是清交兩校的體育盛事「梅竹賽」、另一項則是舉辦與靜宜大學的聯誼活動。

 「梅竹賽」由清交兩校輪辦,是兩校之間的重要活動。吳思華校長參與的那一年剛好由交通大學主辦,負責籌備十一項競賽。而比賽項目之一的拔河卻引起爭議。當時明文規定不准穿著釘鞋參賽,而交大同學則穿著並非平底的足球鞋赴賽,此舉引起清大同學的不滿。在兩校的爭論之中,裁判最後裁定交大同學並無不妥,但卻也導致清大同學的棄賽。最後拔河項目則由交大取得勝利。

 由於兩校在其他項目的競爭,呈現出五比五的平手局面,於是拔河項目的判定便成為那一校能獲得總錦標的關鍵,於是兩校的代表為此開展開了漫長的會議。在持續爭論不休的情況下,吳校長提出『和局』的想法,兩校同意卻也引起了總錦標的歸屬問題。兩校可擁有一學期,然而是哪一校能夠「先」擁有,一連串的問題討論至近天亮。最後兩方決議以擲銅板決定,最後總錦標由交大先擁有。藉由這次梅竹賽的籌辦經驗,以及後來總錦標歸屬的討論過程中,讓吳思華校長學習到許多事情的方法和與其他人意見磨合的技巧。

 而最令他感到得意的,則是促成與靜宜大學合辦的社團負責人聯誼會的創舉。當時交大的社團並不活躍,而吳校長借用暑假參與救國團社團負責人聯誼會的經驗,思考交大與其他學校合辦社團負責人聯誼會的可能。從寫計畫書,到邀請當時為女校的靜宜大學的同學參與,最後讓靜宜大學的同學住進宿舍,成功辦成兩校的社團負責人聯誼會,所有的一切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皆為大膽的創舉。

 但在會期的最後一天,因為大家的抱怨相當多,讓付出相當多心力的吳校長回到宿舍忍不住大哭。這件事也讓他體認到,在活動籌辦的過程中到之後的心態調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讓所有人都能滿意是一件非常大的考驗」。

    豐富且多面向的社團經驗,讓吳思華校長善於在群體中完成工作,對於團體、領導、分工等等皆不陌生。而應用於後來企管所的管理課程上,更是駕輕就熟。

 

期許與分享

 回首自己的大學生涯,吳思華校長告訴同學,在大學中所要學習的,不只是專業知識,因為專業知識有轉變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去擁有更多的經驗。他反省自己當時在工學院的所學,認為藉由物理與數學的演練,讓自己對於邏輯與分析有一定的基礎,這也是人文社會課程所缺乏的一部份。

 在群體服務時,他也勉勵各位學弟妹,要不斷問自己能不能更有創造力或是具有增加群體價值的能力,而非一味地批評。因為批評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來自創造。一個人不能獨立完成許多事,藉由團體與他人分享和合作,事情能完成多一些,夢想也能更大一些。而學習如何與他人分享與合作,對於未來將有許多助益。「自己認真過每一天且過得有意義」是吳思華校長對人生的詮釋。

 最後,吳思華校長表示,政大人有朝一日將有機會成為不同領域的領導人,因此他期許政大人能夠以服務眾人為職志,而非獨為自身而牟利;並具備足夠的專業與創新能力以解決問題;同時擁有寬廣的視野及豐富的經驗,在面臨決策時能夠以不同角度並周延的思考。而這些特質,應該從大學開始培養起,如此一來,將更有自信的面對未來。

北歐照顧產業十年見聞分享

 

【文字記錄整理/彭楚云】

 “There is a life!”一語道出了北歐人的價值與服務觀,正因為看見人的需要,才能進而貫徹人的價值。新聞系校友周傳久以他參訪北歐的經驗,與政大同學分享北歐人對於尊重人性的、關懷弱勢與照顧作為一產業的核心理念。

 

小故事分享

 荷蘭的火車系統很發達,周傳久有ㄧ次搭火車,突然緊急煞車,原來是司機發現一隻羊困在田埂中,竟趕下車來救牠。爾後,司機ㄧ身泥巴地接受了乘客的鼓掌喝采。周傳久印象深刻,這傳達了深植於人心中的平等與關懷,甚至還推及於動物。

 

北歐價值的由來與使命

 北歐的照顧服務理念,乃源於德國路德教派。他們尊重人,加上基督教的信念:「受造於上帝是人之所以有價值,而非現實的身分、地位。」在在說明了照顧產業的發展之前,已先存在著這一條件:人觀。什麼是人觀?人觀即:「在你心目中,人是什麼?」,人觀影響了北歐人的處世之道,進而帶出了北歐價值。北歐五國的社福網站上,經常看見平等、包容……等名詞,合稱,即「Nordic Value北歐價值」。

 人的使命就是分享與服務。這理念即是照顧產業的核心。

 

北歐價值的貫徹與施行

 芬蘭挪威丹麥都有設Diakonia大學,課程包含了諸多服務的相關觀念,以聖經原則、基督教文化為教授重點,以提高服務品質。而服務對象包括了酒癮患者、問題青少年、吸毒者、受壓迫的外籍移民、老人……等。當實務訓練,大一學生通常得花上整整八週,到安養院陪伴老人;二年級的到醫院實習,三年級的至重症病房實習,四年級則著重管理、訓練與領導的能力。專業的照顧服務者所以能「自信」,即經由教育過程所賦予的原始價值觀使然;即使病患有負面的回應,也不會氣餒。因為,他早已明白了服務本身即價值,奠基於文化,而非他人的評價。另外,由於領導力也是在學時期的必修、辨識力與面對問題的敏感性,即使到了新環境,他們也明白如何滿足迫切的需要,而非於指令盲從。

 「人都需要肯定,但退休後,我們又該如何自我肯定呢?」為此,挪威設立了「退休準備學校」,讓人人退休了之後,還能肯定自己,以貫徹身為「人」的尊嚴。為因應高齡化的社會,各國也設有發展就業中心,讓退休的人們能有新的工作機會。因為明白人的需求,北歐人便能正視它,並解決它。

 周傳久舉了ㄧ些實例:當照顧失智老人,服務者會送上一本書,那是關於老人一生的。翻閱之際,老人們也就能回想起過去種種,達到某程度的療癒功能;也比如長期照顧腦麻患者之後,療養院的員工們即發現,病人的視線實受制於姿勢,當仰望著天花板,也不能直視。為此,療養院配合了他們的姿勢,天花板的種種工程,也就不採正上的九十度角,而以他們的斜仰角作彩繪、裝潢。這就是「服務精神」!讓他們覺得自己仍活著,仍受尊重與顧念,從而恢復他們身為人的價值。

 

北歐價值的考察與感想

 周傳久說:「怎麼看待一件事,直接影響了我們怎麼著手完成它。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發掘隱藏在內的核心價值。」。周傳久於2004年到瑞典、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進行考察,與眾多學者交流。他認為,考察應了解最幽微最深邃的種種,而不能只在器材、技術的層次如法炮製。

 這正是最常見的問題,即移植技術,卻未一併帶回最核心的價值觀。舉例來說,回國後,儘管決策者坐擁這些硬體,臨到施行仍不免因襲舊有的思維。所以,儘管表面有了立即的改觀,真正的問題卻不能對治,這就是技術與思維間的落差所致。

 論起台灣與北歐福利制度的差異,周傳久說,台灣有80%的社會福利是發放現金,北歐則是一半現金、一半透過服務的方式來落實。因為,同等重要的正是助人發掘他的能力,這也是一種「看重人的價值」的服務態度。

 隨後,周傳久與同學分享兩段影片,一部是關於對於心智障礙者的照護,以感官刺激為出發點,藉由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等等以幫助心智障礙者聯想起過去的生活。在北歐,心智障礙者與老人的住區,通常都會規劃一座「Sensitive Garden感官公園」,裡頭有蘋果樹,老人可摘顆蘋果來吃,一方面它有甜美的滋味,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咀嚼的感覺,這正是藉由「感覺」讓他們認知到自己還是一個「人」;另一部短片則提到老人的復健,復健機構安排了各種遊戲,代替了板滯的復健訓練。比如水上運動,令大家手牽著手,環成一個圓圈,一齊活動肌肉,每一段活動,照護者都親身陪伴他們,而不僅只是發號施令。因為,重點乃在於人跟人相處的態度,藉由愛,讓被照顧者知道他並不孤單。周傳久說:「這動機的前提是,體會到自己有一份責任,才能平等看待每一個人,由衷盼望並幫助他們恢復身為人的價值。」。

 台灣有許多老人家喜歡唱歌,從健康的角度看來,唱歌有益於心肺功能。周傳九表示,這雖好,卻也期望政府能增設更多的休閒活動,讓老人們不只有唱歌這一項選擇。

 在學長與同學們分享完他的經驗之後,同學們也踴躍地發問,其中一位同學問道:「您對於北歐與台灣的照顧產業的落差有什麼感覺?」,周傳久說:「我的媽媽在過去六十年來沒有游過泳,而後,爸爸更因為擔心媽媽的糖尿病病情,而限制了她許多行為,但是我卻試著帶媽媽去游泳。」周傳久表示,當他學會了許多照顧的方法,如果真切地了解到照顧與關懷的重要性,那麼即使僅有一個人的力量,依然是可以去實行的。「我知道打小孩是錯誤的,因此在家裡絕對不會以打罵作為懲罰。這是外表的一個快速而有效的制止行為的動作,在短暫時間裡從視覺上看似改變,但是對心智上的傷害則可能是永遠的。」

 會後,周傳久也帶來許多照顧產業的用具、設備與相關書籍,讓同學藉以體驗其中的服務精神,讓我們明白到,照顧與關懷不只是需要一顆熱誠的心,更要全面地審視被照顧者的需要,給予最適當的服務,而這些器用之所以出現,都導源於「看見人的需要」,在在顯示出其細膩,與對人的關懷。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二十二期2014.03.09 

新生書院生涯導師:金惟純

【書院記者黎秉一報導】「商業週刊創辦人」金惟純應新生書院邀請,擔任大一院生的生涯導師。在12月24日與院生的導生聚會上,談笑風生的金惟純令在場學生感到輕鬆自在,迅速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二十二期2014.03.09 

新生書院宿舍總導師陳榮政專訪

【書院記者游智凱報導】靜靜坐在山居學習中心的沙發上,新生書院宿舍總導師陳榮政接下這個位子將近一年,一週總有幾天會在這和學生聊天,他說:「教學本身就是一種陪伴。」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二十二期2014.03.09 

光圈裡的盛夏 漫步澳門攝影展

【書院記者茅雅媛報導】安九餐廳通到山居中心的走廊,有與北部冬日截然不同的陽光從相框中透了出來,「光圈裡的盛夏 漫步澳門攝影展」由台師大設計學系的四位同學共同展出,熱愛攝影與旅行的她們選擇一同探訪彼此的故鄉,並將旅途中的風景與美好分享給大家。

第 15 頁,共 60 頁

感謝政大書院計畫前執行長藍美華教授的邀請,讓我有機會擔任兩年新生書院的生涯導師,和大一新鮮人有互動機會,也把我拉回民國67年大學聯考分發進入政治大學財稅學系求學的日子。當時的校園沒有今日寬闊,老師和同學間互動密切,讓我深深喜歡大學校園的氛圍,碩士班畢業後有機會留校服務,從此和政治大學結下更深厚的緣份。從求學階段至留校服務過程中,深受許多良師風範的影響,同學、學長姐學弟妹們不論在校或畢業後的相互扶持與鼓勵,更充分發揮了政大人親愛精誠的精神。

政大校園依山傍水遠離城市喧囂,是國內絕佳的學習環境。大學是專業知識累積和人生觀價值觀形塑的重要階段,經由與院生們的聚會與討論,我分享個人的學思歷程,也聽取他們的學習心得及生涯規劃。雖然每個人的個性、成長背景和就讀學系有差異,但彼此互動熱絡,對課業知識的追求非常積極,且迅速融入政大這個大家庭。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職責是將專業知識和重要的理念傳遞給學生,然而生命經驗可以分享但不能強迫,我們應給年輕學子更寬廣的學習與成長空間,支持並鼓勵他們追求理想,相信他們會創造出卓越的成就。

書院計畫的順利推動,更要感謝書院導師、助理輔導員(Tutor)居間密切聯繫且精心規劃活動和院生們的踴躍參與。學校對學生在學階段給與更多生活上的關心與協助,對學生一定會產生正面的深遠影響,也期盼書院計畫可發揮薪傳效果。

 

(羅德城 | 政治大學財稅學系民國71年畢業、財政研究所75年畢業)

 

政大書院成立於2008年,其目的為透過資深校友或師長的課外輔導,增益在校同學對於現下社會現象的瞭解與未來人生旅途的規劃。

筆者近年來於上海任教職,須經常往返於兩岸之間,直至去年初,才有較多閒暇返校與學弟妹們見面,得以體會到年輕世代的憧憬和迷惘,也從彼此互動中分享到不同世代之間價值觀的異同。

政大書院的溝通平台,為大學生在教室和課本之外,增闢更多元的學習空間,成效不凡,值得向所有高等學府推介。欣聞書院網站重新改版,謹致賀忱,並祝願書院同仁師生樂在其中,共享豐足人生!

 

                         趙 怡     謹識

                           2015年10月25日

 

(趙怡 |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新生書院生涯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