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8

何謂真實?波赫士《惡棍列傳》導讀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三十期2015.01.08 

為什麼諾貝爾已讀不回─中外文學經典系列

【書院記者游智凱報導】中文讀享夜「為什麼諾貝爾已讀不回─文學經典系列」12月11日於博雅書房舉行。中文寫作中心輔導員廖啟余導讀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中的〈馬太福音〉,介紹盲人作家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筆下的耶穌樣貌,並帶領聽眾探討「真實」。


廖啟余透過波赫士作品及影片中的耶穌樣貌,.帶領同學一起探討「真實」的定義。攝影:游智凱。

廖啟余準備文本講義提供與會同學更深入瞭解波赫士作品。攝影:游智凱。 

 

  

「現實,隨著我們的眼光在改變!」廖啟余說明,〈馬太福音〉質疑的是耶穌的「神聖性」。他舉例,書中故事將主角神格化,文末甚至以釘好的十字架隱喻男主角就是耶穌,但在神格化前的主角其實只是一個心地極其良善、聰穎而生性懶散的「普通人」。

 

此外,廖啟余闡述,儘管面對相同的事實,卻將產生相異的詮釋。他舉耶穌受難為例,以色列人的耶穌或許是對抗羅馬政府暴力的革命分子,但在魯迅《野草》中提到神之子、耶穌的死,則代表人類世界的來臨,針對上帝在耶穌死亡前的離去,導致事實上殺害一位凡人產生疑惑,進而對「反傳統、反禮教」做出反思。

 

「沒有完美無瑕的真實,只有種種的解釋!」廖啟余補充,倘若去掉福音書背後的宗教意義,其結果也只是由人類寫出的耶穌生平。應數系一年級學生林韋霖對於導讀中播放的電影片段印象深刻,也對講師提出各種觀點將導致不同詮釋感到新奇。

 

從播放以希伯來文演出的《受難記》電影片段中,廖啟余分析耶穌能被神格化的條件,「暴力和神聖是一體兩面的,」他進一步說明,儘管人們擁有不同的感受,但對於釘子插入手中所感受的苦痛卻是相同的,搭配神聖具有「唯一」的特質,愈痛苦愈單一的情緒反而愈能體現耶穌的神聖。

 

廖啟余也和聽眾分享波赫士的生平趣事,他笑談波赫士其實是個宅男兼媽寶。他指出,波赫士的職業是國家公共圖書館館長,終其一生都宅在書中;再者,波赫士其中一次的離婚竟讓他生病的母親康復,離婚後就由母親照顧,十足是個媽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