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9

台港文化大不同 學習粵語理解差異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五十九期2018.06.29

新生書院多元學習計畫:粵語小家

【書院記者陳俞安、張若誼報導】延續上學期「澳門小家」交流學習計畫,新生書院本學期新開設「粵語小家」多元學習計畫,由書院助理輔導員(Tutor)地政三汪柔安統籌,邀請香港僑生、歐法三林嘉櫻擔任講師並規劃課程,帶領同學認識普通話和粵語的異同,並於期末拍攝台港日常生活差異短片為學期成果發表。


10706-27.JPG

講師林嘉櫻提供期末成果影片拍攝建議。攝影:陳俞安。

10706-28.JPG

林嘉櫻帶領同學一起練習粵語例句。攝影:陳俞安。

10706-29.JPG

林嘉櫻耐心糾正同學的粵語發音。攝影:陳俞安。

 

 

  

 

計畫採小班教學,讓講師更能掌握同學的學習狀況。課程前半部主要教導基本的單詞,林嘉櫻先讓每個人練習造句再一一糾正,並搭配情境主題,實際練習對話以統整課堂所學;除了課本內容,她也安排與課程主題相關的粵語辯論。民族一張愷玲認為,現場辯論比死板練習助益更大,「有現學現賣的感覺,在實際對話的過程中會學到更多。」

 

「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互動!」林嘉櫻說,造句練習時,同學才能充分發揮想像力,儘管不知道如何發音,她仍希望學生嘗試以粵語完整語句表達自己的想法,無論發音、文法是否正確,從錯誤中學習更能加深單字記憶。

 

對汪柔安而言,與新生互動是教學相長的過程,而從中建立的感情是支持她的動力,她說:「最感動的是他們從中找到歸屬感。」有上學期參與的新生回來支持期末展演,並向她表示,在她帶領的小家感到家的放鬆感,建立比系上同學更親近的友誼。

 

汪柔安提到,學弟妹的回饋是她成長的動力,雖然剛開始舉辦活動時感到緊張,但同學認真上課,從零基礎到能說一口流利粵語,讓她感到欣慰。林嘉櫻則說,藉此機會分享自己的語言,並認識一群熱愛粵語、表現活躍的學生,而看到有些同學已能掌握基本粵語對話能力,覺得相當驚喜。

 

計畫期末成果以影片方式呈現,學生透過日常觀察與社交媒體資訊蒐集,充分運用課堂所學,全片以普通話和粵語穿插,呈現台港文化差異,舉凡餐廳點餐、飲料文化、感情觀等。例如:以台灣餐廳過度熱情的店員對比香港冷淡、不耐煩的服務生;香港餐廳用來清洗餐具的杯水;台灣飲料店店員都能理解顧客用縮語點餐等。

 

哲學二張玉潔衡量台港地緣關係,因未來使用粵語的機率較高,而選擇加入粵語小家學習第二語言,雖然練習時間較少,與香港人對話的機會也不多,但未來仍想認識香港人以增進實際口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