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導師之夜:金士傑-戲裡戲外的人生哲學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二十一期103.01.09

書院導師之夜:戲裡戲外的人生哲學

【書院記者游智凱報導】政大書院3日「導師之夜」邀請資深演員金士傑,分享多年演戲經驗和「戲裡戲外的人生哲學」,激發同學思考面對未來多采多姿的生命。畢業於屏東農專畜牧科,金士傑卻因為熱愛戲劇而投入劇場,是蘭陵劇坊的創始團員,也與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合作演出《暗戀桃花源》、《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等作品。


金士傑回想自身經驗,以淺顯易懂的例子同學體會留白的重要。攝影:游智凱。

演講結束後金士傑樂意幫同學在書上簽名。攝影:游智凱。

金士傑回應同學的要求,大方給予一個真誠擁抱。攝影:游智凱。

  

從小「留白」 人不要怕人

「人,會怕人。」金士傑說鏡頭就像人的眼睛,演員在演戲過程中會感到不自然,只有視人人為平等才能表現得自在,金士傑表示人生亦如此,好比春夏秋冬沒有孰好孰壞,各有各的美好。除此之外,金士傑也闡述自身選擇舞台劇的原因,「你看得見他,他看得見你」他指出電視劇不像舞台劇,舞台劇是一種雙向的溝通,演員和觀眾能藉由演出與觀看表演產生交流。

 

現今電視媒體的影響力極大,空白的藝術則更重要,金士傑強調「留白」是給自己一個想像,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更是讓自己想清楚前進的動力。他懷念小時候沒有電視機的年代,「我會死嗎?」「為什麼我會在這兒?」金士傑說從小看星空長大的他到今日面對天地仍然問著同樣的問題。

 

把握每一秒 成為觀察入微的詩人

直至離別之刻,在最後一堂課,金士傑提醒我們月台兩邊的送行者與被送行者應該有千言萬語,不要只以淚眼相對。

 

「人若知道自己將如何死去,那就知道該如何活了!」金士傑以《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中教授莫利(Morrie)的台詞向同學訴說,面臨離別人才會對周遭敏感。他指出翻開報紙,生活周遭處處皆有老、病、醜,死亡就和新生兒的來臨一樣美好,他說明這些都是身而為人的一部分,只有以這樣的心態面對死亡才是尊重生命。

  

他特別舉例人在寫情書的時候,都是觀察的箇中高手,「當你愛上一個人,你就和一個詩人一樣,比專家還要專家。」他說明對方的面貌、表情、生活細節及動作都因為在乎而能深印腦海。

 

做喜歡的事 我之所以為我 

金士傑最後勉勵同學探索自身興趣,找出「我之所以是我」的原因。被問及若家人反對他從事劇場相關工作該如何自處時,金士傑泰然自若地說:「那我會做很好的觀眾。」金士傑表示每一個選擇都代表自我,找到自己的喜愛永不嫌晚。

 

斯語系學生孫逸瀞表示雖然金士傑每齣舞台劇飾演的角色不同,但從口頭禪、動作可發現金士傑仍能展現自我。她認為金士傑童年夜觀星空的種種留白就像是養分,形塑出今日的金士傑,對於「留白給自己」表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