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3

生活不忘思辨 呂世浩從史學找智慧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三十五期2015.07.04

博雅講座-史學中的智慧

【書院記者伍珮筑報導】博雅講座6月8日晚間邀請臺大歷史系教授呂世浩演講「史學中的智慧-知人與用人與秦之興亡」,他特別注重歷史中「人」的角色,強調歷史應是一種思考方式,不是為了講述兩千多年前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歷史中「實」與「變」的能力。


本學期博雅講座最終場邀請臺大歷史系教授呂世浩演講。攝影:伍珮筑。

博雅講座最終場吸引爆滿聽眾。攝影:伍珮筑。

呂世浩舉大家熟悉的案例,說明學生缺少探究及思辨能力。攝影:伍珮筑。

歷史二洪帆同學向呂世浩提問。攝影:伍珮筑。

  

 

呂世浩師從清朝貴族後代愛新覺羅毓鋆,給予他很大的啟發,思考為什麼當時貴族需要念四書、春秋以及諸子百家,歸納得出思辨能力是每個人在每個朝代都需具備的應變能力以及處世道理。

 

對於大家常說「開卷有益」,呂世浩卻點出,適時地「掩卷」反而才有益處。「在書中主角遇到困難處境時,不要急著看下一句,而是把書闔起來,試想如果你今天是流亡的太子,你會怎麼做?」他說明,歷史是一種工具,要能夠從它的智慧啟發自己的能力;由於道理能通過時間的考驗,便能使流傳的歷史成為自己最好的磨刀石,磨好腦袋裡的刀。

 

呂世浩以「秦晉之好」成語說明春秋時代秦晉兩國間的糾結關係,並引用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Lord Palmerston)的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延伸描述現今國際政治情勢。

 

呂世浩舉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與百里奚之間的故事為例,以四種層次引導同學讀歷史,「首先是設身處地,接著是揣摩通透,體貼入微,最後是洞見表裡。」他再以秦穆公為例,其將自己未聽朝臣之勸貿然偷襲鄭國的事蹟記錄下來,避免後世子孫犯下相同的錯誤,藉此指出「認錯難,要在上位者很難,要上位者公開認錯更難。」

 

社會二盧乃卉提問,如何在現代環境下以古人的決定做出抉擇,呂世浩回應:「因為你絕對不是歷史遇到問題的第一人,所以你能從歷史中避免很多錯誤之後找出最適合的答案。」

 

對於歷史二洪帆質疑過多解釋造成歷史失真,呂世浩認為,中國的文化很悠久,有責任提供全世界的人更多選擇,「人文學科沒有再現性,且沒有真實的歷史,只有歷史的真實。」

 

民族二林卉娟曾在線上教學平台看過呂世浩教學情形,現場感受他的個人及歷史的魅力,覺得很值得,「會激起我想要好好唸歷史書的熱情。」

 

博雅書院總導師錢致榕感謝呂世浩深入淺出的演講,並欣喜本學期講座最終場能給予同學開啟學習的新思維,期許未來自身授課及書院助教共同為院生規劃出具有「思辨」能力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