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3

小世界工作坊-打造幸福城市及美感生活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六期2012.06.05

國際發展書院:花園城市新加坡、身體美學服裝史

■文 / 哲學二胡育華

國際發展書院以「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用不同於政治、經濟的日常生活觀點探索世界。」作為理念,在5月14日及28日,分別於山居地板教室及創意實驗室舉辦了兩場小世界工作坊,帶領同學看見世界的另一面。


 

李律鋒以17世紀至今的服裝演變歷史,觀察每個時代對身體美感的不同見解。攝影:胡育華。

 

吳明錡以公視紀錄片《城市的遠望》系列中的新加坡為例,分享新加坡都市規劃的理念。攝影:胡育華。

 

 

參與學生專心聆聽講座。攝影:胡育華。

 

  

 

打造幸福城市 花園城市新加坡

「對於未來生活,你有什麼想像藍圖呢?」國發書院老師吳明錡在活動一開始,便提出整場工作坊的思考角度,以公視紀錄片《城市的遠望》系列中的新加坡為例,觀察新加坡對於都市規劃的理念與成果。

 

影片一開始簡述新加坡歷史,提到過去新加坡受英國殖民,當時任職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萊佛士,設計了一連串城市規劃,建立新加坡轉運港的發展基礎。二次戰後新加坡獨立,隨之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住宅短缺,以及公共空間和衛生環境的不足。為了改善此一情形,新加坡住屋發展局推展社會住宅政策,以政府的力量保障人民居住的環境。

 

現今新加坡約有80%的人民居住在政府建設的公共住宅,公共設施方面包含公園、運動場、開放空間,也都由政府進行設計。並制定公積金政策,強制人民每月必須儲蓄50%的薪水,用來購屋、投資、支付保險費或教育費,和退休後的生活費用。自然環境、歷史建築等,亦透過政府全權制定保護區進行管制與維護。

 

「全都由政府主導的模式是否就是最好的?」吳明錡向同學們提問。新加坡由國家主導所有的社會政策,似乎使得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權力失衡,而市鎮統一規劃也造成住宅形貌的單一性,缺乏具有文化深度的市鎮特色。

 

最後,吳明錡鼓勵同學們在了解新加坡的都市規劃後,也對台灣未來的都市藍圖進行一些不同的想像。地政三的謝琬瑜表示,參予這場活動得到不少收穫,她認為新加坡的例子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然而台灣的國情不同,應該發展出屬於台灣的路線。

  

打造美感生活 身體美學服裝史

每個人對於美感都有不同的見解,說到最能彰顯身體美感的表現,那就非服飾莫屬。國發書院講師李律鋒以此為發想,透過17世紀至今的服裝演變歷史,觀察每個時代對身體美感的不同見解。
 

在17世紀的歐洲,法王路易十四首先將配戴假髮、穿高跟鞋的裝扮帶入法國宮廷,並以宮廷為中心,讓化妝打扮的風氣擴展至每個階層,進而推展至整個歐洲。當時正是巴洛克藝術流行的時代,繁複華麗、色彩絢麗的服飾受到熱烈歡迎,透過畫作可以看到17世紀貴族女性出席聚會時,更時常頂著誇張繽紛又厚重的頭飾。

 

隨著時代演變,從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與洛可可藝術,到法國大革命後,轉而崇尚自然風格,接著又因圓舞曲的盛行再度走向華麗,流行起能舞出美麗弧線的裙襬。對於這時期的貴族女性,舞會是決定人生命運的戰場,而禮服是作為第一印象的「戰鬥服」,其重要性不容小覷。

 

在19世紀晚期,強調腰部纖細、臀部突出,展現身體曲線的服飾:「馬甲」蔚為流行,但過分要求腰肢纖細反而嚴重戕害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在20世紀初期便出現了拒穿馬甲的呼聲。20世紀從中性打扮的出現到牛仔褲的盛行,服飾的演變過程更為快速、也更加多元。

 

李律鋒在活動進行中曾詢問同學們,「若是生在19世紀是否會願意穿上馬甲?」有同學表示:「小時後會遵循父母的要求,但長大後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也有許多同學表示會因為環境和外在壓力,選擇跟隨主流意見。對此李律鋒則表示,跟隨主流常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但其實真正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