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廠商

Email: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九期2012.11.09 

聊聊人生的夢想與選擇

■文/中文三茅雅媛

「世界末日真的不遠了,想做的事要趕快去做!」10月3日,「山居導師之夜」邀請到電影《寶米恰恰》導演楊貽茜分享自己由音樂和小說走向電影的求學歷程。而今,她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更入圍第49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及最佳視覺效果五項大獎,吸引許多同學到場聆聽。

 

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於5月1日赴山居學習中心,分享新政大精神,以邁向未來新紀元,吸引許多同學到場聆聽。攝影/黃譯萱

 

 

參與同學專心聆聽校長分享。攝影/黃譯萱

 

 政大書院導師之夜101.05.01 

政大校長 吳思華:
新政大精神應在培養具有「全人特質之未來社會領導人」

■文/外交二 黃譯萱

 

 

 

 5月1日晚間的山居導師之夜吳思華首先以政大歷史開場,聚焦政大傳統精神的演進與轉變,探討至今仍保留黨校校訓「親愛精誠」、傳統校歌、以及蔣公銅像的校園,將如何走向新紀元。校長現身開講吸引許多同學到場聆聽,現場不乏許多大陸交換生,在會後熱絡提問與校長交流。

 

 

 

 

許多大陸交換生,在會後熱絡提問與校長交流。攝影/黃譯萱

 

 

 

政大書院執行長藍美華也蒞臨分享經驗。攝影/黃譯萱

 

 

 

 

 

 

 

 

 吳思華一開始首先講述政大精神,如何由黨校時期的為國家社會奉獻、演變到中期的學術、社會、人文、藝術多元發展的新典範,並列舉不同時期的傑出校友,試圖激發同學思考,新一代的政大人精神該如何定位、形塑。

 

 吳思華進一步提出他的看法,認為新政大精神應在培養具有「全人特質之未來社會領導人」,其養成教育應著重人文關懷、專業創新以及國際視野三大核心層面。在人文關懷層面,他認為「政大人應該永遠知道,取得權力是為了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而取得更高的權力,則是為了讓關懷有更大的行動力。吳校長緊接著闡釋專業的重要性:「專業便是當你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時,能和別人有一點點的不同」。他同時強調政大豐富的國際交換機會,已使政大成為「日不落校」,更希望同學珍惜、善用資源,培養新世代必備的國際視野。

 

     由三大核心層面延伸,吳思華校長談及全人教育的實踐,乃透過書院通識與博雅書房、住宿生活以及主題書院,落實思想、生活及政大人核心價值的多方培育計畫。過去大學住宿以及參與演辯社的經驗,使他深刻體認到住宿生活的重要。「當所有知識都可以從網路上取得時,校園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吳思華拋出疑問,強調「學習與人相處互動」也是校園、教室非常重要的功能,並認為「宿舍同身為校園的場域,便應該發揮其學習功能」,希望同學能透過住宿生活,學習人際相處,相互討論一些「有點正經」話題,激發彼此思考。

 

    最後,吳思華校長藉由同學發問的機會,期勉大二、大三的學生培養自己多方嘗試、培養多元的實力;並鼓勵大四的學生不要執著於工作選擇,只要在每份工作都盡心習得經驗,人生將有更寬廣的空間可供揮灑。

 

 

 

 

 

資管系教授余千智。攝影/陳冠達

 

 書院導師之夜系列講座101.05.24 

余千智:「只做大事,不做大官。」

■文/新聞二 陳冠達

 

 

 「只做大事,不做大官。」5月24日「書院導師之夜」邀請到資管系教授余千智,以「指南山下的年輕歲月」為題,藉由個人歷年的詩作紀錄,分享自民國60年開始在政大的大學生活。

 

 

 

 

 

 

 

余千智分享珍貴的60年代政大生活照片。照片提供/余千智

 

 

 

 

 

 

 

 

 

 在一張張的老照片中,余千智指出網球場前身的政大花園、兩層樓高的八角亭、未建體育館前的籃球場、行政大樓原址的男生宿舍等。

 

 余千智回憶,在政大花園裡「抉擇」進入政大應數系,畢業後短暫出國,並於民國74年回到政大執教,至今已逾40年的政大生涯。他從擔任文化盃舞蹈比賽的舞台策劃人,到擬定「校長遴選辦法」,見證並參與了政大一路上的體制變革。

 

「亦儒亦俠,亦仙亦佛,亦觀風月亦觀人;半仕半隱,半莊半諧,半讀山水半讀書」

 余千智解釋,該詩〈亦半〉是他的人生座右銘,國小閱讀北伐史話,國高中涉獵儒家及老莊思想,大學時期則兼讀東方佛學及西方哲史,並聽遍所有演講,開始認定「這一輩子擔任觀察者」。他秉持著「不願擔任職務,但建立制度」的人生信念,建立起政大服務性社團「愛愛會」的架構與規模,並寫下愛愛會空前絕後的「會史」,卻一直到畢業前才正式成為愛愛會的成員。

 

 余千智會接下文化盃編舞的工作,是同學到比賽前一天才拜託他幫忙,因為當時流傳著「有困難就找余千智」。他在大二時拿下「政大人才選拔」的第一名,然而卻直到大三時才被告知。他強調,活動宗旨吸引人即能產生「影響力」,而非利用「職務」作為訴求,勉勵自己「種樹的人不乘涼」!

 

 大學時期的余千智未曾談戀愛,但有過短暫的火花,詩作中記錄著一次早晨在圖書館前的邂逅,女生向他展露笑顏,他卻回以因詫異而冷漠的表情,隨後女生尷尬地快速逃離,尚未展開的感情便消逝掉了。余千智最後播放當時流行的情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結束這一場大學生涯的回顧。

 

 

第二屆書院達人頒獎典禮,政大書院邀請ICRT節目主持人JR(後排左一)分享大學學習經驗,並由陳逢源老師、陳彰儀老師、季淳老師及藍美華老師,為書院達人頒獎。攝影/蕭佳倩

 

 

獲選為藝文達人的歐法二林柚稘,開心分享學

習經驗。攝影/蕭佳倩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四期101.04.10 

ICRT節目主持人JR:
大學期時可以這樣玩 - 從校園開始,打造自己的A+人生

■文/新聞四 蕭佳倩

 

 

 一個神秘禮物如何得到競爭激烈的電台節目主持人工作?大學生活該留下甚麼基本能力?ICRT主持人JR(Joseph Lee),三月廿日於山居學習中心的書院達人頒獎典禮上,與獲獎達人一同分享成功經驗。從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到心理測驗,JR用自身經驗為例,並透過理論與互動和同學交流大學時期的人生規劃。

 

 

 

公行三李宛糖從國際發展書院總導師季淳手上接獲通識達人證書。攝影/蕭佳倩

 

 

 

創意達人廣告四林于心(右)與藝文達人會計三蔡依庭(中)與JR歡樂合影。攝影/蕭佳倩

 

 

 

 

 

 

 

 

 「我現在29歲……但我已經活到40歲」,JR強調大學生活是未來的奠基過程,人生做過的事都會在未來留下痕跡。大學時期瘋社團當國術社社長,讓他在軍旅生活時能有機會帶操表演,大四時與戲劇的緣分,訓練他上台的膽識,讓他在工作面試與表演活動上有穩健台風,而大學時期以模仿電台主持人並身兼演唱者的創意錄音檔案,竟是促成他獲得DJ工作的利器。

 

 商學院出身的JR並非一開始就朝電台DJ前進,辭掉知名外商公司工作後的失業生活,是人生低潮期,除依靠宗教信仰支撐,他為自己規劃的人生階段也是動力來源。在而立之年他已開始在各校園演講,是原本規劃於四十歲的人生目標,他認為主要因素是確實執行人生計劃。他用心理測驗讓同學了解自我核心價值,並提出三步驟建議同學實行:確立核心價值、找尋自我目標再製訂計畫且實行之。透過漸進式的引導,使同學感受到自我改變的力量,國貿一的林宇彤和陳香穎已開始制定新目標,她們相信JR是最好的證明;而外交四的鮑巧儀,也對自我的未來規劃更有信心。

 

 工作與生活經常接觸到年輕族群的JR,了解學子最常面臨的狀況就是學術不專精,他建議大學生要能區分該做與不該做的事,並在大學生活中(社團、課程、演講),時常反思方向是否正確,因為大學四年會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對於面臨畢業的大四同學,JR建議透過實習或工讀機會先進業界學習,避免社會落差並充實自我能力,他強調實際操作是最好的導師,此外他也用林書豪與自身的經驗勉勵同學,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榮獲通識達人的地政三許郁婷在獲獎後分享自己的經驗,她表示,大學時期除多方嘗試外更要以自己的興趣做規劃。語言達人經濟四左如田認為,學習語言要找到學習趣味,不只是以實用價值當判斷。參與活動的歐德二林劭容表示,這堂講座令人收穫良多,講者分享非常實用且有趣,若有機會將會考慮報名參加下一屆的書院達人甄選活動。

 

活動報導種子1

發佈於 活動報導 2015.09.27

活動報導種子1內容

活動報導種子0

發佈於 活動報導 2015.09.27

活動報導種子0內容

 

【書院記者劉昱辰報導】100/10/26

 朱天心老師在講座一開始提出了注重動保價值的重要,並提出了「社會力」的力量,老師相信若社會整體支撐力足夠,動保價值是能被成功宣揚的,但若大家對動保的議題不重視,那麼即使有許多相關法條、辦法,效果也未必強烈。

 接著老師分享了在做動保時常被問到許多問題,如「為什麼愛動物?」、「從什麼時候開始做起動保工作?」等,由問題帶入主題,引出了對生命的尊重是沒有理由的這樣的想法並分享自己從小的經驗。

 結合親身經歷與文學創作,與學生分享該如何正確對待流浪動物。朱天心覺得,社會上依然有很多人對流浪動物帶有鄙視與惡意,認為牠們是環境髒亂的來源,而不自覺的逼害著牠們。對於學生抱怨校園流浪狗的問題,朱天心則強調:「我覺得學習跟牠們共處吧,你不一定要接觸牠,可最起碼你可以允許牠存在。」尊重生命是學生該重視的課題。

 對於本場講座,外交系郭同學表示:「聽完朱老師的分享感受很深,原先參與活動的動機是因喜歡朱天心老師,但借由這場活動近距離接觸到以前較沒有碰觸的流浪動物相關的議題,激起自己不少反思。此外聆聽朱老師的演講亦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

 心理系關同學則認為這場活動讓除了讓他學習到了新詞彙TNR並了解時重要性外,更擴及了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對自我心靈層次頗有提升。關同學也表示,自己日常生活能接觸到流浪動物的機會其實很小,朱老師與尊生社同學的行為讓他很欽佩。

 講座中,極力提倡了「原地放養」的對待方法,該方法簡稱TNR,主張內容包括捕捉、絕育、放回三個步驟,被驗證可以有效降低流浪動物數量。尊生社表示學校對於校內流浪動物也是採去此法管理。

 透過本活動,尊生社希望能向同學傳達TNR的理念,並吸引大家注意到動保這一塊領域的重要性,呼應了朱天心老師一開始「社會力」的說法。此外尊生社也表示會考慮將社內工作內容成果,如校犬健康報告等公開,使同學能更大方的接近它們。

 

 

圖書館與小山水:我在政大的讀書生活

【書院記者卜暉珊報導】

    100年9月21日晚間,首場山居導師之夜由中文系畢業校友楊佳嫻和學弟妹們分享她在政大的生活:讀書和不讀書的日子。她先播放夜鷺、可麗餅等等具政大特色的投影片引發同學共鳴,再以長廊詩社陳家帶的詩作說明政大的天氣、地形等等如何影響寫作者。楊佳嫻認為政大的山水景色原本美麗,然而校方建設、周邊建案破壞平衡,學生社團中又缺乏異議性組織提出建言,十分可惜。

    大學時期她並不是每堂課都出席,但讀非常多書、也寫不少論文,畢業那年順利錄取台大、政大、中央中文研究所。楊佳嫻強調去圖書館的重要性,有許多相關資料並不是關鍵字檢索能夠取代,建議同學們在大一、大二時採取「暴食性閱讀」和「雜食性閱讀」的方式,意即大量且多方攝取,到大三、大四要鑽研某個題目時再進行「主題式閱讀」,系統化地讀相關資料。

    楊佳嫻沒參加過大學社團,大一、大二忙著中文系上的營隊和系學會,到了大三、大四則每天早起到圖書館讀考研究所的書籍。這方面她並不感到可惜,畢竟每個人的時間有限,她辦唐詩營給文山地區小學生的過程中也獲得不少樂趣。較可惜的是過去網路不如現在發達,大學時期沒能參與台北豐富的文化活動。現在她在台大及清大上課時會發給同學們「值得去的書店介紹」,鼓勵大家多逛書店、看展覽。

    現場有同學問到楊佳嫻作品中關於政大的部分,她坦言作品中寫政大的題材較少,並非由於對這裡的感覺薄弱,而是她近幾年才開始寫生活環境,在那之前包括家鄉高雄都較少著墨。況且有些事必須離開那個場景、沉澱一段時間後才能靜下來書寫。

  「花園,我的話到此為止,/但我會一直琢磨:/你樹木的蔭翳純屬偶然,/還是你的一番好意。」楊佳嫻以波赫士《似水流年》比喻政大之於她的意義,而坐在山居木地板的學子們還不知道這晚與楊佳嫻的交流以及政大,一切是怎樣的好意或純粹偶然。

談情說愛,是愛還是唉?

【書院記者劉珈均報導】

 100年10月18日晚間七點,山居學習中心一如往常透著鵝黃溫暖燈光,飄著輕柔音符,但訪客比平常多了三倍。身兼講師、作家、電視編劇多重身分的劉中薇應政大書院之邀,於第二場導師之夜系列講座與大家分享愛情,佐以真人實事的愛情故事、科學家的論點和一些心理測驗,豐富了講座的厚度。

 「大家先想想,今晚為什麼坐在這裡?」劉中薇首先問道,並且以自己劇作的經典浪漫台詞,和柏拉圖的《饗宴》開場:「人被劈成兩半,因為愛情而開始尋找。我們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有時你以為找到了,有時你以為再也找不到了。」

    劉中薇轉個角度,以科學的視角帶大家探討戀愛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人類學家海倫費雪的研究提出,當人陷入戀愛,所有與愛人相關的事物忽然都有了意義,而且會把全副心力專注在愛戀的人身上,並產生一定的佔有欲。有意思的是,此時腦部高度活動的區塊與吸食古柯鹼產生快感的地方是一樣的!腦內會大量釋放「多巴胺」,使得人加倍感受到浪漫與愛,神祕感也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有人求愛被拒後更加無法自拔也是相同道理,「所以有人說追求另一伴要欲擒故縱,是有科學根據的!」劉中薇笑著說。

 愛之所以與「性」不一樣,在於愛是一種非常強烈的「驅動力」,當告白遭拒,有成千上萬人會感到宛如世界末日來臨或陷入憂鬱,但若是邀請某人上床被拒並不會如此痛苦,「愛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我們為愛而生、為愛而亡、為愛而戰,但我們也因愛而歌、因愛而舞、因愛而詩。」愛使得人狂悲或狂喜,但也是這些感覺使得我們為「人」。

 劉中薇接著與大家分享幾個真實的愛情故事,故事主角都面臨分手課題,「其實大家遇到了也別想太多,分手的唯一理由就是他已經不愛你了!」劉中薇表示她在淡江授課特准學生放「失戀假」,因為失戀真的是件很痛的事情。

 講座近尾聲,劉中薇給大家作「愛的語言」心理測驗,每個人感受到愛意的方法不一樣:有人需要聽到肯定的話語,有人容易對共享時光或精心禮物感動,有人對化為行動的特別待遇感受深刻,有人在親暱肢體接觸時覺得被呵護。每人都有專屬而獨特的愛的語言,「知己知彼,快去偷看一下你暗戀的人是什麼愛的語言!」劉中薇笑著環顧大家作測驗時投入的表情。

 劉中薇最後說到,讓自己多茁壯,盡量成為「完整」的人,沒有另一半陪在身旁依然自在,有了他/她則更快樂。好的關係像兩人相約爬山一樣,要亦步亦趨。若決定要愛,就愛他的本質、他的全部,「否則就不是愛,而是經商算計了。」她也呼籲不要想改變對方,每個人都各有特質,就像要周杰倫演賭神,感覺就是怪怪的,不是周杰倫了。

 「你是美好的,值得美好的愛!」劉中薇送給政大同學這些話,講座也在大家搶著與劉中薇合照的熱鬧氣氛下落幕。

 

【書院記者葉雅婷報導】  

 100年10月6日晚間七點至九點,政大法律系大四的學長陳朝宇、學姊賴郁涵於山居學習中心和同學們分享他們的社團經驗。討論社團活動的意義,可能是擁有熱情,可能是讓生命更完整。而社團帶給他們的好處,多而又多。

 陳朝宇認為值得玩社團的原因有三,包括發現熱情、發覺潛能、讓生命完整。賴郁涵表示,參與社團過程中讓她有勇氣說出自己想做的事並實踐它。他們一致認為「熱情」是參與社團最大原動力。陳朝宇說:「重要的不是你為什麼進去,而是要怎麼出來」。社團能讓你帶出來的東西才最重要。

 同學疑惑玩社團會不會花費很多時間,而疏忽學業。陳朝宇笑笑說,只要你對一件事有熱情,永遠有時間去做。他並沒有因為玩社團而放棄課業,因為學法律也是他的熱情。另外,他鼓勵同學將時間分割,規定自己在某段時間內完成一些事,沒做完就繼續下一件,藉此提升效率,會發現時間很多。賴郁涵說,「玩社團需要很多反思」,不斷問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她這樣「自言自語」四年,也讓她玩了四年的社團,至今仍沉浸在這歡樂的氣氛中。

 演講中,賴郁涵播放蘇達綠的歌-十年一刻,歌詞中說:「可能忙了又忙/可能傷了又傷/可能無數眼淚/在夜晚嚐了又嚐/可是換來成長/可是換來希望/如今我站在台上/和你一起分享」。社團生活可能讓你很忙,甚至因為沒時間陪家人、朋友、情人而受傷,但帶來很多成長。她本來不善溝通,曾因為社團和媽媽感情疏遠,後來才知道分享的必要,能帶來很多支持。

 演講最後,陳朝宇和同學玩幾個遊戲,遊戲中表達有時候太在乎眼前的東西,反而會忽略眼睛看不見卻很重要的東西。以此勉勵同學自己判斷參加社團,值不值得。

第 13 頁,共 6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