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華詮釋新政大精神
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於5月1日赴山居學習中心,分享新政大精神,以邁向未來新紀元,吸引許多同學到場聆聽。攝影/黃譯萱
參與同學專心聆聽校長分享。攝影/黃譯萱 |
政大書院導師之夜101.05.01 政大校長 吳思華:新政大精神應在培養具有「全人特質之未來社會領導人」■文/外交二 黃譯萱
5月1日晚間的山居導師之夜吳思華首先以政大歷史開場,聚焦政大傳統精神的演進與轉變,探討至今仍保留黨校校訓「親愛精誠」、傳統校歌、以及蔣公銅像的校園,將如何走向新紀元。校長現身開講吸引許多同學到場聆聽,現場不乏許多大陸交換生,在會後熱絡提問與校長交流。
|
|||||
|
吳思華一開始首先講述政大精神,如何由黨校時期的為國家社會奉獻、演變到中期的學術、社會、人文、藝術多元發展的新典範,並列舉不同時期的傑出校友,試圖激發同學思考,新一代的政大人精神該如何定位、形塑。
吳思華進一步提出他的看法,認為新政大精神應在培養具有「全人特質之未來社會領導人」,其養成教育應著重人文關懷、專業創新以及國際視野三大核心層面。在人文關懷層面,他認為「政大人應該永遠知道,取得權力是為了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而取得更高的權力,則是為了讓關懷有更大的行動力。吳校長緊接著闡釋專業的重要性:「專業便是當你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時,能和別人有一點點的不同」。他同時強調政大豐富的國際交換機會,已使政大成為「日不落校」,更希望同學珍惜、善用資源,培養新世代必備的國際視野。
由三大核心層面延伸,吳思華校長談及全人教育的實踐,乃透過書院通識與博雅書房、住宿生活以及主題書院,落實思想、生活及政大人核心價值的多方培育計畫。過去大學住宿以及參與演辯社的經驗,使他深刻體認到住宿生活的重要。「當所有知識都可以從網路上取得時,校園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吳思華拋出疑問,強調「學習與人相處互動」也是校園、教室非常重要的功能,並認為「宿舍同身為校園的場域,便應該發揮其學習功能」,希望同學能透過住宿生活,學習人際相處,相互討論一些「有點正經」話題,激發彼此思考。
最後,吳思華校長藉由同學發問的機會,期勉大二、大三的學生培養自己多方嘗試、培養多元的實力;並鼓勵大四的學生不要執著於工作選擇,只要在每份工作都盡心習得經驗,人生將有更寬廣的空間可供揮灑。
|
最後修改於 2012.07.26
留下評論
感謝政大書院計畫前執行長藍美華教授的邀請,讓我有機會擔任兩年新生書院的生涯導師,和大一新鮮人有互動機會,也把我拉回民國67年大學聯考分發進入政治大學財稅學系求學的日子。當時的校園沒有今日寬闊,老師和同學間互動密切,讓我深深喜歡大學校園的氛圍,碩士班畢業後有機會留校服務,從此和政治大學結下更深厚的緣份。從求學階段至留校服務過程中,深受許多良師風範的影響,同學、學長姐學弟妹們不論在校或畢業後的相互扶持與鼓勵,更充分發揮了政大人親愛精誠的精神。
政大校園依山傍水遠離城市喧囂,是國內絕佳的學習環境。大學是專業知識累積和人生觀價值觀形塑的重要階段,經由與院生們的聚會與討論,我分享個人的學思歷程,也聽取他們的學習心得及生涯規劃。雖然每個人的個性、成長背景和就讀學系有差異,但彼此互動熱絡,對課業知識的追求非常積極,且迅速融入政大這個大家庭。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職責是將專業知識和重要的理念傳遞給學生,然而生命經驗可以分享但不能強迫,我們應給年輕學子更寬廣的學習與成長空間,支持並鼓勵他們追求理想,相信他們會創造出卓越的成就。
書院計畫的順利推動,更要感謝書院導師、助理輔導員(Tutor)居間密切聯繫且精心規劃活動和院生們的踴躍參與。學校對學生在學階段給與更多生活上的關心與協助,對學生一定會產生正面的深遠影響,也期盼書院計畫可發揮薪傳效果。
(羅德城 | 政治大學財稅學系民國71年畢業、財政研究所75年畢業)
政大書院成立於2008年,其目的為透過資深校友或師長的課外輔導,增益在校同學對於現下社會現象的瞭解與未來人生旅途的規劃。
筆者近年來於上海任教職,須經常往返於兩岸之間,直至去年初,才有較多閒暇返校與學弟妹們見面,得以體會到年輕世代的憧憬和迷惘,也從彼此互動中分享到不同世代之間價值觀的異同。
政大書院的溝通平台,為大學生在教室和課本之外,增闢更多元的學習空間,成效不凡,值得向所有高等學府推介。欣聞書院網站重新改版,謹致賀忱,並祝願書院同仁師生樂在其中,共享豐足人生!
趙 怡 謹識
2015年10月25日
(趙怡 |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新生書院生涯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