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8

從文學看臺灣電影 林文淇:品味第一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二十三期2014.04.08 

中文讀享夜:文學改編電影的是與非

【書院記者陳冠達報導】中文讀享夜於3月11日展開本學期「愈讀愈過影─文學電影系列」,首場邀請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林文淇,以「文學改編電影的是與非」為題,從文學改編劇本的角度,探討未來台灣電影的可能。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林文淇。攝影:陳冠達。

林文淇向同學分析商業電影的模式,並勉勵同學勇與創作劇本。攝影:陳冠達。

林文淇透過風行於美國30年代的神經喜劇《育嬰奇譚》片段,向同學說明喜劇的翻轉模式。攝影:陳冠達。

 

  

 

「現在是台灣電影距離文學最遠的時候。」林文淇觀察,儘管《海角七號》帶起近年的國片復甦潮,片商卻試圖透過特定的獲利模式,片面定義「娛樂片」以尋求國片的賣座機制,陸續推出《雞排英雄》《大尾鱸鰻》《大稻埕》等。對此,他援引知名電影學校美國南加大製片所的看法,強調製片的第一要素應為「品味」。

 

然而,林文淇也提到,帶有「文學電影」色彩的台灣新電影,代表導演如侯孝賢便曾與作家朱天文合作,但總是叫好不叫座。他指出,這些電影長期靠政府輔導金支撐,片商投資意願低,直至2002年國產片只剩下八部;相較韓國國片市佔率高達五成,台灣國片市佔率不到0.5%。

 

因此,林文淇提出可能的商業電影模式,結構上屬於二元對立,每隔三十分鐘出現一個高潮;從社會議題的題材著手,以個人故事抒展開來,並在其中鋪陳英雄或愛情的情節。但他也提醒,從自己和編劇討論劇本的經驗發現,常因編劇或片商對台灣觀眾解讀能力缺乏信心,最後仍採用落於俗套的情節。

 

林文淇以改編自小說的電影《花樣年華》為例,片中梁朝偉、張曼玉到同處買麵的鏡頭,兩人步調緩慢而悶,配樂卻營造出熱情、挑逗的氛圍,四周房屋逼仄如同龐大的社會壓力,成功地傳遞出壓抑無比的情感。

 

「通俗不代表沒有深度!」林文淇解釋,蔡明亮的《臉》是經典之作,但他只會看一次,侯孝賢的作品卻令他百看不厭;又如同電影資料館在修復《俠女》的同時,也修復由甄珍主演的《彩雲飛》,後者雖然通俗,但好看是無庸置疑的。

 

「從身旁事物挖掘題材,還是憑空想像的劇本較佳?」現場同學提問,林文淇回答,新手可以從文學經典找尋靈感,大量閱讀是不二法門。講座結束後,廣電一李佩芩表示,「知道如何下手以後,會嘗試開始寫劇本。」

 

林文淇稱讚中文寫作中心這系列讀書會主題「愈讀愈過影─文學電影系列」,期勉同學持續參與講座,為台灣影壇注入新鮮的說故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