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U | XMS

   

Tuesday, 09 April 2013 10:06

何謂都市計劃?—現代性的空間支配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十三期2013.04.09

國際發展書院城市發展論壇系列演講:何謂都市計劃?—現代性的空間支配

【書院記者胡育華採訪報導】你知道現代都會台北的形成,不僅僅是人口增加、土地擴張的「自然」結果,而可能是一種現代權力運作的「社會」產物嗎?國際發展書院在3月11日邀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蘇碩斌教授,講述現代性的空間分配與台北市的歷史變遷。


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教授蘇碩斌應國際發展書院邀請進行演講。攝影:胡育華。

 

國發書院代理總導師姜家雄及學術導師劉育成與蘇碩斌教授合影。攝影:胡育華。

 

蘇碩斌會後仔細回覆同學的提問。攝影:胡育華。

  

 

首先,蘇教授提出台北市的三個市街是各自獨立發展的不同看法。一般普遍認為台北市的開發歷史是漸進式的,由艋舺開始、大稻埕地區接續,到建於兩者之間的台北府城(現今中正區一帶)。但蘇教授認為「三個市街」邁向「一個台北」的發展,應是從清代郊行、仕紳階級掌管的地方社會階段,至日本統治進行一連串調查,才將台北具象化。此發展過程不僅顯示日治時期對社會的支配性,更彰顯社會力量運作的重要。

 

「都市計畫是把都市變得更美,但是要看到我們為此付出了什麼代價。」蘇教授進一步解釋。為了讓國家的統治力量穿透台北,日本殖民政府透過都市計劃整治公衛系統、拆除舊城牆,市庄取代市街。然而這同時讓地方被抹除,人與土地被切割,居民在城市中不再有在地的親切感。

 

同學於演講中提問「進入到現代社會後,可不可能同時讓地方保存下來?」,蘇教授回應實際上這難以成立,因為都市的本質並非封閉性,高流動性的社交圈給予人更多的機會,這是最好但也最壞的特性,更是都市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

 

「這場演講讓我重新思考空間與地方之間的關係!」政治二胡文茜表示,她了解到在邁向文明的過程中,是從模糊具人情味通往更精準且制式的社會,「只可惜都市的人味也同時變得更淡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