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虛擬化 從「開放式課程」到「磨課師」
線上大學課程的出現,可追溯至上世紀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率先提出「開放式課程」的理念,將教材與授課內容電子化並上傳至網路平台,公開給一般大眾接觸高教資源。隨後,聯合國即以「知識共享」作為「開放式課程」核心,於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論壇(UNESCO’s Forum)上倡議「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主張任何人均應享有使用教育資源的自由。
相較傳統課程由校方單方面制定學習目標、方式及內容,「開放式課程」允許學習者自主挑選課程,安排學習進度。「版權是目前發展上最大的限制之一。」交通大學開放教育推動中心主任、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理事長李大偉指出,「開放式課程」涉及教學內容的重製與開放,必須取得教師、書商及相關資源的多方授權,以免侵犯相關智慧財產權。
國內最早推動「開放式課程」的正是交大,自2008年成立「開放式課程聯盟」(Taiwan Open CourseWare Consortium, TOCWC),目前已吸引22所大學參與。聯盟內各校發展出不同領域的特色課程,如交大的理學院基礎課程、台灣大學與政治大學的通識課程等。李大偉提到,推動至今逾十年,交大教授多已知悉線上教學,願意投入的教師亦有增加的趨勢。
隨著開放式課程成熟,線上課程模式持續進展。2011年,美國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創建Cousera、edX、Udacity等專門經營「磨課師」的網路平台。開放式課程是實體課程的側錄影片,僅作為輔助學習的「教材」;磨課師則是專為「教學」設計的影片。磨課師提供作業繳交、考試、討論區留言等師生互動機制,並將授課影片時間縮減為五至十分鐘,每段影片講述單一概念,以利學習者有效吸收知識。
【專題】註冊雲端:千禧世代上大學,線上教學夢正酣 Featured
書院記者⁄陳俞安、馮庭萱 資訊時代來臨,高教革新浪潮方興未艾──線上課程的出現,大學教育不再受限於實體教室與在學身份。 |
磨課師與開放課程比較表。圖/陳俞安製。 |
|
教育部「磨課師線上入口網站」集合國內眾多課程,學習者可依主題、課程類別、開課平台等選修有興趣的課程。 |
挑戰磨課師:線上「互動」、學分「認證」、「自主」學習 磨課師主打「全線上」教學,並不適用需要實作的實驗課、專題研究及實習課,即使系統上設置提問區、討論區,師生互動依然相當有限。此外,教育部線上社群負責人、宜蘭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黃朝曦提到,有些學生習慣直接面對老師,「每個人學習方式不同。」李大偉認為,「eye contact(眼神交流)很重要!」交大機械三唐賢中分享,「如果是和老師面對面上課,會比較有臨場感,也會比較緊張,所以會對自己比較要求。」 為了開設磨課師課程,授課者除了重新設計教材,還得克服陌生的鏡頭及台下沒有聽眾的枯燥,耗費心力遠超過薪資的成長,因此初期投入者並不多。其中,因應修課人數眾多,還需聘用夠多專業助教來解答學生的提問。另一方面,「很多學生自發性不足。」李大偉不諱言,學費便宜且習慣考試教育的台灣學生,在缺乏同儕競爭與教師監督的情形下,學習動機相對低落,不易自律完成作業與考試。 政大通識「旅行、文學與影像」獲教育部認證而被製作成磨課師,開課教師英語系教授胡錦媛即坦言,「無法強迫、檢驗同學有沒有看(影片)」,仍須透過課堂分組討論確認學生學習狀況。黃朝曦則是實行「虛實整合」教學,以六週為一單位,將宜蘭大學的學期課程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面授基礎知識,第二階段指定學生使用磨課師,最後階段面對面驗收學習成果——有九成學生滿意這種不必「整學期關在教室」的學習。 |
政大「旅行、文學與影像」課程影片教材截取畫面。 |
目前,各校磨課師課程的學分採抵並無統一制度。黃朝曦解釋,學分核定屬於《大學法》中的校方自治權,「認證的方式是看各校自己規定。」比方,宜蘭大學實施「微學分」認證,兩門六至九小時的磨課師課程即可抵認三學分。政大圖書資訊數位碩士在職專班教授陳志銘亦鼓勵學校推行抵認制度,並提到現今知識快速翻新,「畢業時在學校學過的東西搞不好就過時了!」採計學分將有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 |
黃朝曦認為,磨課師讓知識的傳遞變得活潑、簡潔,對於熟悉資訊科技的新世代學生而言,是接受度更高的教學模式。圖/馮庭萱攝。 |
評分機制是磨課師學分認證中的主要難題。鑑於他人代考的疑慮,有大學特別安排實體測驗;以修習交大「準大學生先修課程」為例,唐賢中完成線上課程後,仍需到校通過實體認證考試才可取得學分。「線上課程必須採用多元評量,不可用考試定生死。」長期經營在職專班線上課程的政大圖檔所教授陳志銘補充,學生平台上的發問頻率、作業繳交程度以及完整收看課程影片與否,均可納入成績評量。 「該取代的就讓它取代。」台大數位學習公共課程組組長孔令傑分析,認同線上化、精緻化「講座型課程」,如微積分、程式設計等理論學科,以降低類似課程重製與傳遞的成本;除了減少教師授課負擔,他校學生亦可重複利用。政大統計三陳薇亘利用磨課師自學python程式語言,線上課程可一面聽講一面在電腦上同步操作程式,學習效果更甚實體課程。 磨課師許未來? 線上課程創新解方 教育部補助國內其他四個磨課師平台,要求定時彙整數據,以利互相參考。「中華開放教育聯盟」主導「中華開放教育平台」,每周回報開課狀況;交大「育網」與清華大學「學聯網」則利用AI、大數據提供預測分析;另有遠距教學見長的空中大學開設「台灣全民學習平台」。 |
左上起順時針方向依序為「中華開放教育平台」、「育網」、「台灣全民學習平台」、「學聯網」課程入口畫面。 |
「目前政府推行的力道還是不太夠!」黃朝曦強調,經費補助是磨課師推展的關鍵;相較美國頂尖大學資源充足,目前經費不僅無法發展出同等國外的大型平台,國內開課教師甚至得另找企業贊助,才能將課程放上國際主流磨課師平台。 黃朝曦提及,目前亦有學校發展「新南向」系列課程,試圖爭取國家政策補助;針對個別國家精選課程種類,配上當地語言字幕,如越南字幕的醫療課程、泰文字幕的華語課程等。他期許,新南向可作為國際化的起點,向外推廣台灣磨課師課程。 |
|
「新南向系列磨課師」由國內七所大學的八組團隊開課,並將課程影片配上東南亞國家語言字幕(左);美和科技大學的食安磨課師系列課程加上越南語字幕(右)。圖/取自磨課師線上入口平臺網站。 |
「單純創建新平台無法成為磨課師的前路。」陳志銘認為,各磨課師平台技術儘管不同,但沒有太大差異;就磨課師的侷限,集結磨課師、課程設計、數位學習等各方專家,商討新的教學模式。他主張,線上教學應朝向「e-learning」邁進——使線上教學與討論同步;教師與助教更積極參與線上互動、平台經營,在非實體教學保有「人味」,如教師切換至學生螢幕進行問答、授課同時由助教彙整討論區提問等。 |
政大圖檔所教授陳志銘說,「網路合作問題導向平台」記錄學生觀看影片時調整速度、重複觀看、暫停的片段,藉由這些數據老師可得知哪些觀念學生理解不易,以便往後加以補充。圖/馮庭萱攝。 |
陳志銘解釋,「e-learning」平台需兼具學習、導引、診斷的功能,藉由平台數據衡量教學成效,協助解決教、學雙方的困境。以政大圖檔所「網路合作問題導向平台」為例,平台內嵌「微歷程紀錄程式」分析學習者的共同筆記、註記及討論區發言,以取得課程參與度,作為課堂評分依據。 |
政大圖檔所自行研發的「網路合作問題導向平台」嵌有「微歷程紀錄程式」,可記錄同學線上互動情形,幫助老師了解每位同學課堂參與度。圖/陳志銘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