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6

書院聚焦:吳思華校長的成長經驗談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三期2012.03.01
從交大到政大商學院-吳思華的學習經驗

■整理/政大書院巫瑪斯

在輕柔的古典搖滾音樂聲中,身著深色西裝的吳思華校長緩緩踏上山居學習中心的木質地板,一聲溫暖的問候,開啟了吳思華學習生涯中的類書院經驗與對未來政大書院的展望。


吳思華校長於山居學習中心分享書院理念。

攝影:巫瑪斯。

  

 

劍橋大學的校園情境是吳思華最嚮往的大學生活。

 

 

吳思華於民國83年創辦科管所的珍貴照片。照片提供:校長室。

 

 

吳靜吉老師以創意激發、角色扮演讓學生透過遊戲達到活學活用的目標。照片提供:校長室。

 

吳思華擔任科管所所長時,利用暑假期間帶領學生出國參訪、旅行教學。照片提供:校長室。

 

科管所與工商時報副刊合作舉行年度百大選書,推薦讀者如何去了解高科技產業的脈動和經營哲學。照片提供:校長室。 

  

 《劍河倒影》的憧憬與辯論社的啟發

民國六十年代,就讀交通大學的吳思華,在男女比例極為懸殊的校園裡,經常閱讀著陳之藩的《劍河倒影》,書中清楚刻劃著作者在劍橋大學的學習生活,一字一句成為吳思華心目中的理想大學生活。

 

大二時,吳思華加入了辯論社,為了準備比賽,社團成員經常待在當時擔任社團教練的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的家中反覆練習,為要做好周延的準備,他必須熟悉正反二方的論點,設想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精準地回應。過程中,吳思華學到每一件事物都有不同的面向與解決方式,我們往往因過於熟悉而忽略了事物的多元可能,陷入死角卻不自知。

 

因為融入這個像家一般的社團生活,讓他想起陳之藩在《劍河倒影》的一句話:「我想劍橋的精神多半是靠這個共同吃飯與一塊喝茶的基礎上。」這讓吳思華深深感受,在辯論社的生活,就是他的另類劍橋經驗,這也成為他人生中重要的成長元素。

 

科管所的創辦經驗

民國八十三年,負責籌辦政大科管所的吳思華,面對校內外的競爭對手,他認為要從中打出名號,必須讓科管所的學習過程具備更豐富的內涵,並且轉變成一種特色,因此就發展出一個口號──不僅從書中學,要能「玩中學」、「做中學」及「遊中學」。幾十年下來,這個精神仍延續至今。

 

「玩中學」

在科管所成立時,吳思華邀請政大名譽教授吳靜吉開設「創造思考」,以二天一夜的出遊行程,帶領師生互相認識,並透過分享彼此念科管所的初衷,從中不斷形成共識,也了解大家對於科管所的定位與發展。

 

在吳思華升任商學院院長後,因思考重新建立EMBA的共識,所以再度舉行了一場三天二夜的共識營,除了增進彼此認識的活動之外,在活動舉行前,吳靜吉提議讓學生當老師,在有限的時間中盡情展現自我才華,沒想到報名反應熱烈,甚至必須通過評選才能上台。雖然EMBA的學生多為事業成功的經理人,但是共識營對每個人來說也是人生中另一個起點,這個過程對於EMBA的重整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做中學」

科管所的基本核心是要「創新」,因此如何透過實作來創新,是吳思華在科管所的學習中努力尋求的方向,他仿效MIT(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的50K創業競賽,MIT鼓勵同學提出自己的創業計畫,若審核通過,將可得到五萬美金做創業基金。

 

因此,科管所找了研華基金會舉行Tic100創業競賽,但因政大沒有工學院,若要創業沒有技術是不容易的,所以當時吳思華建議政大每一組至少要有一個「科技團隊」及一個「經營團隊」,才更接近真實的創業過程,果然政大連年榮獲獎項。在這過程中是一系列的學習,透過實踐學習,發揮以專業基礎的創意。

 

「遊中學」

遊中學即是透過旅遊增廣見聞。在出國還不甚流行的年代,吳思華在商學院前院長林英峰的建議之下,反思商院教授多為留美回國,少有從歐洲留學回國的教授,何不試著接觸這個不熟悉的區域呢?

 

因此,吳思華利用暑假帶領學生到歐洲遊學,過程中參觀有科管領域的大學、科學園區與其中的大公司,也同時拜訪智庫或負責科技政策的政府部門,透過參訪前的研究、現場的座談討論,掌握歐洲科管方面的第一手資訊,因課程的豐富,此活動甚至延伸成一門三學分的課程,實為政大國際化的先驅。

 

直到近五年左右,科管所也利用寒假期間,展開「臺灣創新之旅」,同時拜訪五家以上的臺灣企業,希望透過旅遊行程深入了解臺灣各地發展實況。

 

如何創造資源

科管所創所時,在資源貧乏的狀況下,如何創造資源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因為吳思華經常被問及「科技管理是甚麼」?他認為最好的回應方式是告訴他閱讀某些特定書籍,就能清楚了解科技管理。因此,吳思華想到一個可透過辦活動爭取資源的好方法,於是決定辦理「科管年度好書選」,透過科管專業人士挑選最能代表每年科管發展的十本書,因此發信給各出版社,請他們贈送相關書籍參與評比,如此一來,科管所對外可讓民眾了解科管的內涵,對內可增加圖書資源,對出版社來說,亦可協助書籍宣傳,一舉數得,因此,此活動也持續辦理至今。

 

善用政大的環境特色

「如何讓政大的教育擁有獨一無二的特色?」吳思華反問大家。首先,把過去的經驗放大,保留值得保留的部分。再來,就是讓既有的特殊條件,轉變為政大的最大優勢。吳思華指出,政大擁有非常獨特的地理環境,即同時擁有「山上」與「山下」二個校區。

 

以往,大部分人認為山上交通不便,導致所有活動都往山下集中,使得山下愈來愈擁擠,吳思華認為,「一定要讓山上活起來,政大才會變大」,當我們把過去認為最大的劣勢轉換成最大的優勢時,就會創造出一個他校不易模仿的獨一特色。

 

吳思華表示,雖然山上舍區及藝文中心地處偏遠,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卻是個具獨立環境且擁有書院特色的空間,如何營造山上校區成為一個具人文特色的校園環境,便成為政大目前一直努力的目標。

 

政大從山上到水岸的落差約有100公尺,吳思華從香港科技大學的經驗來看,以垂直電梯搭配水平步道,可減緩高度落差感,更可輕易將山上及山下校區相互連結,未來透過二個垂直電梯加上幾條水平步道,就可從山上輕易地到達山下校區,這也將成為政大的校園特色。

 

政大書院就是傳統到創新

吳思華表示,政大將會有一條獨特的「大學之道」,從傳統的校碑一直貫穿至象徵未來的山上研究總中心,這是個創新的連結,卻也不改變政大的獨特自然環境。政大書院也是一樣,書院制度意味著傳統的傳承,卻也是創新教育的發揮,希望政大學生在書院中得到的是更豐富的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