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8

中文讀享夜:黃春明與他的小人物悲曲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二十三期2014.04.08 

一個台灣●三個故事-黄春明與他的小人物悲曲

【書院記者伍珮筑報導】中文讀享夜「越讀越過影─文學電影系列」,3月27日由中文寫作中心輔導員羅詩雲導讀《黃春明作品電影小說集》,分享〈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與〈蘋果的滋味〉三篇故事和其相應的電影片段。


中文寫作中心輔導員羅詩雲導讀《黃春明作品電影小說集》和其相應的電影片段。攝影:伍珮筑。

聆聽導讀的同學除抄寫筆記也積極參與討論。攝影:伍珮筑。 

 

  

 

黃春明年輕時到台北當學徒,接觸各行各業的經歷,是他寫作時的養分和基礎,作品中有對殖民批判、台灣社會悵惘與底層的關懷。80年代出版的《黃春明作品電影小說集》具有代表意義,藉由作品關心小人物的尊嚴,並結合當時的社會問題進行探討。而且此時電影蓬勃發展,影像文化的影響十分重大,有助於大眾理解他的作品。

 

〈兒子的大玩偶〉描寫在傳統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夾擊中求生的小人物,文本充滿笑貧不笑娼的反諷。主角「廣告人」(身體前後掛廣告看板的人)坤樹的工作必須上厚重的妝在大熱天走路,但卸妝後兒子卻認不得自己的爸爸,主角的無奈凸顯出生活的辛酸與經濟的現實。

 

〈小琪的那頂帽子〉以日本壓力鍋推銷員到鄉下促銷的情節,隱喻當時台灣遇到外來文化衝擊的反映。羅詩雲與同學討論,為何故事主角會對國小三年級的小琪產生好感,且影片中也未出現和主角年紀相仿的女子;英文一閻聿宸認為:「是因為大量青年人口農村外流,只剩下小孩和中年婦女。」

  

收錄在高中課文的〈蘋果的滋味〉,探討中下階層家庭的生活掙扎與台灣崇洋的價值觀,改編成電影上映前曾受到政府意識審查,戲稱為「削蘋果事件」,最終一刀未剪完整呈現。第一次吃到蘋果的主人翁一家,滋味儘管不如想像中甜美,卻因一顆蘋果等值於四斤白米而變得更加好吃,反諷意味濃厚。

 

除導讀黃春明的三篇作品,羅詩雲也不忘提及台灣現今的小人物悲曲,力促同學反思今日貧富差距和土地爭議等相關議題。國貿系許亭均表示,因為講者的講解活潑,會想去找介紹的文本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