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導師之夜:方念萱-「自媒體」時代當露西?媒體素養再一章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二十九期103.12.09 

書院導師之夜:「自媒體」時代當露西?媒體素養再一章

【書院記者黎秉一報導】政大書院11月5日晚間在山居學習中心舉辦導師之夜演講,邀請傳播學院教授方念萱,結合傳播理論與媒體使用經驗,探討時下的新科技、新文化素養,一窺「自媒體」時代訊息傳散與接收的樣態。


傳播學院教授方念萱談吐俐落,豐富的分享讓同學專注不已。攝影:黎秉一。

現場互動多,同學大方發表自身使用自媒體的經驗。攝影:黎秉一。

聽講者詢問臉書「按讚」帶來的人際壓力,獲得同學迴響。攝影:黎秉一。 

  

 

「如果三國時期關雲長就有臉書,他會發什麼樣的動態?」方念萱認為,在自媒體上流佈的訊息,都是使用者投注感情、經驗、記憶的產物,即使只是在臉書分享新聞連結,「說與不說之間,反映出訊息的披露都是經過自己的選擇。」

 

正因「自媒體」是充滿情感的環境,使用者從中有意識地建構出「我是誰」的形象與認同,如同是每個血肉之軀的分身,成就自己生命整體的一部分。依此論述,方念萱與現場同學討論,「你過世之後,要怎麼處理臉書?」有人表示應該全數刪除,有人覺得臉書是「活過的痕跡」不需抹去,還有同學表示,「留著,但要註記我已經過世。」

 

方念萱解釋,這種「把私人紀錄藏在半公開的空間裡」的現象,是一種「回憶網路化」的「社會性典藏」。每位使用者都可藉此書寫自己的歷史,存留記憶,從中創造共時感,成為將來回溯過去的資料庫。不過她也強調,這當中必然帶有對訊息的偏好,例如「po閃照」可能就是種「報喜不報憂」的媒體文化。

 

反觀「宅」在電腦桌前的男男女女,「覺得跟人相處太麻煩,就遁逃到網路世界去?」方念萱認為,其實在網路上反而要跟更多數的人相處,因此活在網路裡面的真實感,甚至可能勝過真實的世界。

 

新聞三蕭歆諺會後表示,誠如《Life on the Screen》中說的,「真實人生不過是另一個視窗罷了。」他從中不禁開始省思,「自己」和「自媒體」的確不再一分為二,「科技在日常生活的滲透,真讓人有主客異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