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U | XMS

   

書院導師之夜:周傳久 - 歐洲公視的價值內涵

歐洲公視十四年見聞分享

書院導師周傳久學長之夜

 

【文字記錄整理/彭楚云】

 「身為專業的媒體工作者,要能看到社會的NEED與WANT!」日前新聞系校友周傳久二度來到山居學習中心與同學們分享至北歐參訪的心得。也與大家探討公共電視體系之運作,並播放北歐國家優良的電視節目,讓同學們深入體驗其核心價值與文化內涵。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周傳久十分難得於歐洲旅遊時進入了荷蘭的電視台參訪,進而接觸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周傳久表示,電視是用來探討公共政策的重要管道,同時也是具有高文化價值的產業,在北歐國家的傳播媒體系統內,我們可以看見他們善用電視傳播的優點,為不同族群的閱聽人開闢節目,使其公共電視系統呈現多元化的樣貌。

 

講究平等,媒體滿足社會各個面向

 歐洲人認為平等的社會中,不同族群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媒體應該要思考如何滿足不同閱聽人的需求,以達到對不同族群的尊重。為了因應不同族群的需求,電視台在節目內容的製作方式、呈現角度以及主持人的遴選上都有不同的考慮面向。其實,這些考量都是為了替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量身打造適合他們接受與吸收的管道。出於對每一族群的尊重,歐洲人在媒體上相當用心。

 在講座中,周傳久與在場同學分享了好幾支歐洲優質電視節目的影片。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支影片,是當地製作給兒童觀看的電視新聞。在我們的觀念裡,往往認為兒童生活的世界相當單純,不應該將現實生活中的負面議題或題材太早讓兒童知道。但是,歐洲人卻不然,他們認為小孩不只能看卡通或其他歡樂性的節目,而是可以朝多面向發展的有機個體,像是歷史事件、藝術作品、死亡題材、癌症醫療、動物保育等等,都是可以讓兒童接受、吸收的資訊,並應訓練孩童在節目中表達自己對於社會事件的看法。

 北歐是一個高齡化的國家,在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往往不被計入為具有生產勞動力的人口。但是,北歐媒體仍舊秉持著對各個族群的尊重,針對老年人打造了適合他們觀看的節目,充分顯現出北歐媒體對各個族群的關照。

 

 分享的另一支影片則是介紹關於一隊由老人們所組成的搖滾樂團的故事,所有學習者一同在渡假村裡學習,該節目的主持人是音樂家兼作曲家,在音樂方面有一定專業與知名度,在這個節目中告訴了我們:「不同的年齡還是可以有自己的樂趣,可以去經歷年輕的所沒有機會體驗到的樂趣」,或許他們有些身體上的狀況,但並不因此就失去了體驗學習的樂趣。在這個節目的發展過程中,能發現到老人們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讓自己不斷地學習並吸收新東西,而這個節目的主持人則是扮演傾聽者的角色,讓老人們來分享、回憶他們的過去,一旦他們發現自己仍然能夠學習,我們會發現他們開始變得陽光、精神提振,生命較有活力。

 在專為高年齡層族群設計節目時,電視台會選擇由中年婦女或善於溝通的人來擔任主持人,透過報導他們過往年輕時的共同記憶來達到共嗚,因為「老年人不等於是人的殘值」周傳久說,這是北歐媒體傳達出的平等價值與創意。節目也會提供健康促進的資訊並請專家於現場與大家互動,讓老人們在看節目之餘,能感受到並不是只有自己有這樣的病痛;在節目播報速度方面,也以緩慢、清楚的方式進行,相當注意老人們在聽力與理解方面上的速度,但也無須把他們當作病人看待,所以在設計節目訊息的傳達時,不管是文字或影像,於設計前都做了很多的考量,使節目所要傳達的意旨更清楚。

 周傳久舉了幾個例子,像是2004年的老人節目「滾石」,取其名乃有正向與未來性感覺;「黃金年代」意指人到了五十是黃金年紀。每個給老人看的節目,會再將年齡細分作為界定。還有轉行的電視節目,給予老人們幫助或提供意見,透過這個節目讓人了解轉行的心路歷程與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北歐節目的主持人,最注重其親和力與言之有物的表達能力,並不以面貌姣好的模特兒為第一考量。此外,北歐媒體除了為兒童為長者設計節目,也照顧特殊需求的群體,在專為唐氏症族群設計的節目中,由於這類患者大多不喜運動,於是特別聘請一位患有唐氏症的奧運選手現身說法,鼓勵他們運動,從事體能活動,同時也向他們達傳一種生命力的意念與朝氣蓬勃的生命態度,雖然生病了,但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活動筋骨、體驗生活。

 

 相較於北歐與台灣的電視節目,周傳久提到:歐洲電視台每一、兩年會以系統管理方式偵測閱聽人的需要,並做出合理的決定,以回饋社會,因此一個節目的經營與發展,不只是在於電視台的決策,更在於閱聽人。由此可以看出歐洲電視台對於媒體製作的重視,並且以閱聽人的需要為優先,反觀台灣許多電視節目,因為競爭激烈,大多強調收視率,於是添加辛辣、低俗的節目,以求觀眾的注目,已無餘力執行如此願景,為閱聽人打造良好且適宜的優質節目了。

 在周傳久和同學們分享完於北歐公共電視節目的見聞與感想後,同學們也踴躍地發問,其中有位同學問道:「台灣的電視台在商業體制的背景下,是不是只有國營媒體或公視才有辦法做到像北歐這樣的節目內容呢?且在這樣優質的節目背後需要很多的內涵,台灣有辦法做到這樣嗎?」周傳久說:「其實沒有不可能,但是台灣的電視台容易申請得到,相對之下競爭激烈。通常為了收視率,已沒有餘力去執行這樣的願景。然而,這也與民族性習習相關,像是台灣的民視的連續劇,劇情常常每隔幾分鐘就會大吵,或許這對台灣的觀眾來說是另一種陪伴。」

 周傳久也說:「芬蘭的節目收視率很好,但每過一段時間,該節目就會停掉。」對於習慣以「收視率」導向為經營目標的臺灣媒體,必定覺得相當不可思議,答案就在於,北歐電視台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向閱聽人負責,新聞媒體應該因應社會的需要與改變,順著時代的潮流,推出更好的節目,而不只是緊抓著收視率不放,為了求取觀眾的注目,卻犧牲了閱聽眾吸收資訊的品質。